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910字。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具有深厚、全面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的绘画,它与民间传统绘画、宫廷画师的绘画都有着明显不同的特色。文人画重主观意念、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似乎是中华民族艺术特定的遗传基因,早早就存在于中国画的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了。
  关于文人画的起源,画坛普遍认为北宋时期是文人画创作形成自觉意识和成熟的时期。北宋苏轼首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他在一段画跋中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苏轼不仅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还明确界定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不同,他认为画工画只知道画表面形体,只得到些皮毛,是对自然事物的描摹,无“意气”,所以“看数尺许便倦”,而士人画则有深度,取其内在意气而不重表面皮毛,所以“真士人画也”。这是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意图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傅抱石也有这样的描述:文人画第一是文(诗),第二是人(人品),第三是画(技法)。其实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的学问、道德人品和绘画技法三层意思,中国艺术讲究“画品即人品”,强调人的人品、道德、学问与绘画的统一,强调画家的人品和才情是第一位的,这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似乎就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所在。
  虽然苏轼提出了“士人画”并明确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不同,但“文人画”这一概念,却是明末董其昌首先提出的。他不仅首先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还对历代画家做出了明确的划分。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其后董原、巨然为嫡子。王晋卿、米芾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徵明则又远借衣钵。”由此可见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董其昌指出唐代王维是“文人画之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指王维。
  之所以说文人画在北宋时期发展完备,是和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首先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等空前繁荣的时期;其次佛教自唐传入中原大地后,经过本土化发展,到了宋代,其中最盛行的一支——禅宗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说——理学。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大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逸格”的说法,讲究“逸”美,这也正是文人画的主旨思想,所以说文人画形成于这一时期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
  黄休复提出“逸”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即不苛求、不做作,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都是自然情感之流露,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二是“笔简形具”。虽然“三画笔而成”,但却简单超逸,形神兼备。能将“逸”发挥到极致的画家当首推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元朝特殊的民族政策导致了大批文人不入仕或未能入仕而“下野”,寄情山水、借物言志、以景写情,最终使文人画在表现形式和理论上正式确立并把文人画的发展推到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逸”“淡”“空灵”是对倪云林作品最好的诠释,尤其是“逸”,一讲到逸品,首先就会想到倪云林的作品,而一说到倪云林的作品,马上就会在脑海中出现“逸品”这个词,“逸”似乎成了倪云林的代名词,难怪有人讲倪云林的画是文人画中的第一逸品。倪云林是第一位在理论上提出画家应该画自己心中之画、表现自身情感和意趣的画家。倪云林的画不仅具有了文人画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了强烈的个性,这似乎正迎合了“画品即人品”“画如其人”这些古语。因此,若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文人画还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明末清初,文人画可以说发展到了高峰期,出现了以石涛、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四僧”为代表的“野逸派”,同时也出现了以王时敏为首的“拟古派”。“拟古派”在这一时期占据着清初画坛的正统地位,他们“泥于古”而缺乏创新,所以使画坛摹古之风日盛,虽然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传统文化,但却束缚了画家个性的发挥,往往容易陷入泥古不化的境地,所以石涛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尊受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等观点,强调画家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先受而后识”,如果忽视了自己的感受而一味地描摹古人的作品,那就会失去自我,反为古法所累,正所谓“借古以开今”,要坚持“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否则就会失去绘画的本意,或称不上绘画只能叫复制了。
  (摘编自倪文杰《浅淡中国文人画》)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以来,中国一度为西方所超越,引发了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的时代潮流,文人画及其参与建构的中国民族绘画,也受到相应冲击。人们不难看到这样一幅奇异的历史图景:当20世纪初中国人努力引进西方写实主义及其入世情怀来取代文人画的写意传统及其出世情怀之时,西方写实主义正经历着向现代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又恰恰是摆脱叙事传统,强调主观色彩,通过抛弃对直观世界的描述而寻求其纯粹化了的视觉体验和精神表现,与中国文人画那种追求笔墨与心灵直接对应的艺术理想同一机杼。时至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这种时空错位现象日见其少,中国人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从外来文化与自身传统两个方向上寻求继往开来的契机。就此意义而言,文人画精神,仍将在未来的中外有识之士那里获得新生。
  (摘编自《中国文人画:超越的艺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画家的绘画,与民间传统绘画、宫廷画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重主观意念、重表现、重写意。
  B.文人画包含人的学问、道德人品和绘画技法,三者有先后顺序之分,人品和才情是第一位的,文人画讲究“画品即人品”。
  C.倪云林首次在理论上提出画家应该画心中之画,表现自身情感和意趣。他的文人画呈现“逸”“淡”“空灵”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个性。
  D.明末清初,文人画发展到了高峰期,出现了“野逸派”和“拟古派”,两派观点针锋相对,画家石涛反对“拟古”,认为这会失去自我,为古法所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人画历史悠久,但直到明末,董其昌才提出了“文人画”这一概念,并指出了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意图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B.黄休复认为文人画中的“逸”美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二是“笔简形具”,即不做作以达真情流露,笔法简单却形神兼备。
  C.元朝特殊的民族政策导致了大批文人不入仕,他们寄情山水,借物言志,以景写情,最终将文人画的发展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D.20世纪初中国人努力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时,西方写实主义却在强调主观色彩,开始追求笔墨与心灵直接对应。
  3.下列选项中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文人画是中国古代具有深厚、全面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的绘画。
  B.文人画的美学思想早早就存在于中国画的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了。
  C.北宋时期是文人画创作形成自觉意识和成熟的时期。
  D.经过宋、元、明的发展,明末清初,文人画发展到了高峰期。
  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人画在北宋时期得以发展完备的原因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佛教文化经过本土化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禅宗一派。
  B.宋朝时期是文化、经济等空前繁荣的时期。
  C.禅宗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理学。
  D.宋人在理学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文人画理论。
  5.材料二说,文人画精神,仍将在未来的中外有识之士那里获得新生。请问在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焕发文人画的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路和短句
  沈念
  山寨的冬天,到了晚上,风会变得旋转且呼啸起来。他醒来,被风声的尖锐震住,感觉房子变成了一条船,在无边的风暴中跌跌撞撞,直到睡意再次袭来,绷紧的身体松软了许多,他又悠悠滑滑,坠入父亲做过的那个荒唐梦中。
  父亲要把寨子对面的高山推平。那段日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要转悠到山上。父亲穿过松枝、蕨叶等遮挡的小路,取出插在后腰带上的镰刀,把那些绊路枝蔓砍个干净。父亲带上的长麻绳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