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15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约,也可以称为“乡规民约”。在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中国古代,人员流动性不高,因而形成了“熟人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以协调生活秩序和社群关系。
  成熟的、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的规范出现在宋朝。宋朝实行文治,在统治思想方面,将汉朝以来的儒学进行了革新发展,标志是理学的兴起。与传统儒学相比,理学更注重乡村建设与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导民、化民成俗,真正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治理效果。
  关中是宋朝理学重镇,关中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名言被称为“横渠四句”。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强调以德育人,认为人本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而有不善。为使人为善,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来变化气质、返本为善。张载强调“幼而教之,长而学之”,认为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反对学而不用、坐而论道;提出所谓“圣人之学”应以排除国家民族忧患而立,圣人如采不以国家和人民为忧患是没有用的。
  受张载所创立的“关学”的影响,京兆蓝田人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该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重点强调的是个人应加强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坚持读书、治田、营家以改善家庭经济。《吕氏乡约》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内容涵盖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吕氏乡约》还规定,乡人应根据彼此能力患难相恤,需要互相扶助的情形具体到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等项。
  《吕氏乡约》推行后,取得了一定效果。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进行了修订,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使乡约更符合朝廷治理乡村的需要。由于朱熹的巨大影响力,其修订后的《吕氏乡约》被更多人知晓。
  明朝王阳明出任南、赣、汀、漳等处巡抚期间,制定了《南赣乡约》,共16条,规定了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其治理色彩更加浓厚,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分别明确他们的职责,包括协助官府征收赋税、劝导有过错的乡民改过自新、协助官府维护地方治安等。与《吕氏乡约》相比,《南赣乡约》内容更广泛,组织更严密,职责更清晰,表明其已参与到了乡村的实际治理中。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体系中,乡约通常都能受到官府与民间的共同认可。大多数情况下,乡约与法律并不矛盾,前者是对后者的有效补充。乡约一方面体现了乡村社会的道德治理方式,另一方面又统筹整合了乡村的救灾济困、抚恤孤弱、诉讼调解、维护治安等诸多实务,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乡村治理系统。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材料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协调生活秩序和社群关系,熟人社会需要制定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即乡约;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且成熟的乡约出现在宋朝。
  B. 宋朝的《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四条为宗旨,朱熹为使其更合乎现实的需要而在修订中增加了“畏法令”等条款。
  C. 中国古代的乡土社会根本不是老子所说的那种无需外力来维持秩序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乡土社会的秩序总是靠礼治来维持的。
  D. 礼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其基本特点是公认合式,在古代乡土社会,礼的推行基本是依靠乡民从教化中养成的对礼的敬畏之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载强调要“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是由于人的善的品性有时会因蔽障而不显。
  B. 王阳明担任巡抚期间制定《南赣乡约》并推行,此乡约带有较明显的官府色彩。
  C. 法律的出现源于社会在团体合作以应付共同问题时,需要有力量来控制各个人。
  D. 在乡土社会里,道德和礼同时作用于人,但两者所起的作用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明朝末年天灾频仍,苛捐杂税众多,人民无法生活,揭竿造反者比比皆是,礼崩乐坏,社会大乱。
  B. 乾隆年间,松阳县村民王某盗窃同村刘某财物,受到里长训诫,并被罚按乡约规定以双倍钱财退赔。
  C. 费孝通: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每个网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网的中心不同。
  D. 清代学者颜元《四书正误偶笔》: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4. 乡约与法律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请简要概括。
  5. 如果你生活在明朝,被朝廷任命为某县的知县,你该如何治理你的辖地呢?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提出你的治理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看见过城市吗?
  李昌鹏
  一
  儿子和儿媳在2000公里外的S城打工。12年前,他们在那里买了一套300多万的两居室,我曾为此担忧,那时的他们因此欠银行100多万。儿子和儿媳工作忙,他们却执意要让孙子从老家到S城上幼儿园,他们向我求告:“妈妈,你来S城继续帮我们带孩子吧。”
  S城的学校比我们村的肯定要好,于是,我开始和老伴两地分居。
  一辈子没出过县城,我没想到老了却会跨越两三个省份去S城,一去就是10年。最初,我隐约感到激动。我经常去菜市场卖菜,而在S城我却是一个去菜市场买菜的农村人。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儿子的房子只有60个平方。S城有什么好?属于我们的只有60个平方,四口人住,转个身都困难。更难熬的是,孙子上幼儿园,儿子和儿媳要上班,10年时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在那座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