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920字。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媒体报道,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杭州博物馆7月16日入馆人数超过1.28万,创下建馆以来单日最高客流量纪录。不少博物馆都出现入口处排起长队、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有部分年轻人“打卡式观展”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
2023年8月1日,《隽永的异彩》俄罗斯美术作品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展,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展。南宁市民吴芳却在观展时,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当时,她正驻足欣赏穆萨•穆萨耶夫的《高加索的婚礼》,突然一名打扮时髦的女生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请她让一下。原来是几名年轻人想在画前打卡留影。吴芳本想等她们迅速拍完后接着看展,可这几名女生轮流拍完后,有人觉得没拍好,又换个姿势让同伴继续拍,其中一人还带了好几套衣服,要拍不同造型的组图。见状,吴芳只好移步去其他展区。
“之前,我参观潘玉良画展成都博物馆站时,几名年轻人在拍照时大声讨论,使原本安静的展厅变得吵闹,又或是长时间在一幅画前摆姿势,影响其他人观展。”四川成都市民李丹表示,这类“打卡式观展”的游客有个共性,就是我行我素,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红的研究指出,年轻人“打卡式观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社交需求的推动,人们通常会追求现实生活中更加新鲜、有趣的场景和活动为自己的网络虚拟社交提供素材,而“观展”这种“短平快”的活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影像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们无暇顾及展览的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取流量成为一些人打卡摆拍的目的。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在该短视频平台上,过去一年,博物馆相关话题播放量同比增长165.97%,博物馆相关话题分享量同比增长558.52%,共有196万用户发布446万个视频打卡博物馆。发布与博物馆相关的视频俨然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从策展方的角度来看,除了少部分展览不允许拍照,大多数展览都会在宣传时突出“拍照”这一特点,以此来吸引受众。郑州OUTSIDER画廊销售总监明月认为,对于策展方来说,不同角度的摆拍是大部分艺术展览开幕后的第二阶段宣传,帮助更多人了解展览信息。“现在因为更多人的拍照分享,使看展由一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娱乐变成大众娱乐,让参观者变成了旅游者,让展厅变成了景点,提高了艺术行业的营收,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对于年轻人热衷于看展打卡摆拍这一现象,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燕敏认为,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看展,无论抱着怎样的目的都值得鼓励。在她看来,人们看展是基于对美的追求,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我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应该鼓励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且观展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感也远大于对其价值和内涵的理解。针对一些人不遵守看展礼仪、给他人带来困扰的问题,燕敏提出了几点建议:“不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美术馆或其他性质的展览,首先要遵守场馆规定,提前了解是否能拍照以及使用闪光灯。其次要适度拍照,不能妨碍他人正常观展,更不能在馆内大声喧哗或跑动。另外,馆内工作人员也应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观展人的行为。”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式观展”引争议》)
材料二
为回应大众高涨的观展热情,东一美术馆宣布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览延期至10月15日,久事美术馆宣布为稚拙派艺术中国首展“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增开夜场。看展在今天中国的很多城市已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然而很多人看展仅停留在走马观花或拍照打卡阶段。展览该怎么看?“艺游未尽”的观展体验该如何解锁?这些都关涉到展览如何才能真正丰富大众的文艺生活、精神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23年暑期,国内“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想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B.虽然年轻人去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是件好事,但他们“打卡式观展”的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和吐槽。
C.“打卡式观展”的某些游客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自我的行为。
D.对于年轻人热衷于看展打卡摆拍这一现象,燕敏认为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应该鼓励而不是拘泥于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除了在展签中寻找信息和故事,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直面作品及展览现场尽情感受,这被认为是看展最为重要的事。
B.人们在看展中不仅观看艺术品本身,还可以远近结合,放大每一个细节,包括展品、文本、陈列台、画框、灯光、声音、观众。
C.作者建议去看热门展时,拉上聊得来的朋友一起去,与身边的人多交流观展感受,不要担心说错,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D.燕敏认为在看展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审美、开阔眼界、培养美学意识,因此不应拘泥于形式。
3.下列不属于“更合适的看展方式”的一项是( )(3分)
A.广西大学学生朱倪萱前不久与朋友一起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参观了“《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其间两人给彼此拍了许多照片,并分享到各自的社交媒体账号上。
B.臧晗骁是北华大学的大三学生,最初看展是为了去打卡,但随着看过的展览越来越多,他逐渐掌握了欣赏展品及分配看展时间的技巧,也更懂得了享受观展本身带来的乐趣。
C.某视频网站主播在今年过年期间,身穿中国古代新娘礼服,来到博物馆婚俗文化馆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围观。
D.天津网红博主周游全国各省博物馆,通过拍摄视频并配上生动幽默的讲解,不仅获得了流量,还带红了不少博物馆文创产品。
4.材料一中作者介绍市民吴芳、李丹的看展经历,其意图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如今“看展热”持续升温的环境中,怎样才能让人们有更好的看展体验?请根据材料概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五更转曲①
木心
一六四五年,清廷贵族豫亲王多铎统率大军渡江,金陵不战而降,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被执,臣宦作鸟兽散,明朝末矣。
清兵攻陷南京后,便悍然下“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抗命者,斩首示众。
当时江阴县有位秀才,姓许名用,在“薙发令”的胁逼下,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聚而同声者逾万,祭罢,众人奉新任县尉陈明选做守城领袖,陈明选道:
“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②,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