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720字,答案扫描。
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做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
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直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的。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在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
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与非情节的转换之间,如果也能设置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其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或锃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综合着主题和结构,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能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某些有趣的意象,往往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文学给生活增添的“味之素”。《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就常常被人用作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的规矩的代名。
然而,意象既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作为诗歌结构中的细胞,“意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首意象诗都是通过诗人情感的调遣,把“意象”这个基本的诗歌构件组合成一幢大厦。
诗人在创作构思时,饱蘸感情,神游八极,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大千世界中,终于找到了那个契合的点,于是诗人收拢翅膀,将意(情志)溶入点(象)上,凝固在那里。唐代诗人王昌龄对此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一个诗人无论其感情如何饱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论述叙事意象,材料二侧重论述抒情意象,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和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
B.材料一以《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为例,论述某些文学意象给生活增添了“味之素”。
C.材料二认为,一个诗人只要能找着“合适”的意象,将想象进行凝固,那么思想感情就有了归属,就能写出杰出的诗篇。
D.材料二指出,与计算机相比,人脑能够掌握尚未完全明确的含糊观念,这使得诗歌“意象”超越了一般的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语言的“能指”是语言的声音形式及其书写符号,“所指”则是语言的多项内容所组成的审美表意系统,可见.“所指”比“能指”更重要。
B诗人们消解语言符号的精确性、清晰性和指向性,目的是对“意象”进行模糊化创造,以便能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思想。
C.诗人经过殚精竭虑的艰苦创造,将心中之“意”和与之相类相溶的“象”交融契合而形成“意象”,“意象”就是诗人的情志。
D.“意象”蕴藏着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诗人心灵中的刹那颤动通过“意象”得以永恒,如《天净沙•秋思》中的诸多意象极尽古今游子的辛酸。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意象具有三个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特别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充满辩证精神。
B.材料一运用排比手法,既突出了异彩纷呈的意象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C.材料二最后一段举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论证了“意象”充满生命的张力和审美的潜能。
D.材料二设置了几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全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4.下列关于材料二中“家园”“皮”“常青树”等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园”指寄托之所,“皮”指表面;这两个词在材料中喻指诗人的情感。
B.“常青树”指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树木,在材料中喻指永恒。
C.这三个词语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作用。
D.这三个词语的运用,使论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意象的“作用”,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所述的意象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北上(节选)徐则臣
亲爱的迪马克先生和夫人:
我是您的儿子费德的好友、英国人大卫。费德和我约好,战争告一段落,活着的那个,要给对方家里写一封信。我从残酷的北京战争中活下来,伤了一只胳膊。我是幸运的。我希望费德也像我这样幸运,但从离开北京一直到重返军舰,我一直都没打听到他还活着。英国人不知道,意大利人不知道,战场上没见到,医院里也没见到——在中国漫长的战线和辽阔的战场上,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人,何止千万。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大河里漂满辨不出面孔的无名死尸,血染红了这个国家一半的土地与河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