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740字。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我们知道,在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学创作的自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说《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自觉创作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其中萧绎对文笔之分的阐述里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这就是文体辨析开始的标志。
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体现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人的觉醒催生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B.《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文学自觉创作的结果,关键原因在于当时其创作者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
C.两汉民间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
D.由于受到儒家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文学自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萧统编纂的《文选》,没有收录经、史、子等思想学术类文章,只精心编排了赋、诗、骚等37类文体。
B.谢灵运诗中大量出现形式严密的对偶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等。
C.《涉江采芙蓉》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彼此强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D.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将萧瑟秋景与诗人失意的心绪有机结合,有很强的感染力。
4.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题意的一项是()(3分)
选项 材料 说法或推断
A 《文心雕龙》 有韵者笔也,无韵者文也
B 《诗经》、楚辞和汉乐府 一直只以文字形式流传
C 《古诗十九首》 满足创作者的抒情需要
D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 更自觉地追求语言形式美
5.材料二认为,“人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先声。请结合《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我的心宁帖了,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①,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