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400字。

  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
  C.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B.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C.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3.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4.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来体现。请梳理材料一行文思路。(4分)
  5.夏逝秋归,故乡在你的心中醒来,门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清粼幽静,路口的百年皂荚树又长了数个年轮,似是母亲望你的眼神。在故乡,鲜明印记的是色彩、也是声音,你看,那炊烟升起的黄昏,你听,那牛羊的叫声那么自然清新,还有比岁月更苍老的那山,那河,以及对你怀包希望的亲人。故乡里的村落记忆斑驳而色彩明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守护乡村留住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沉籍记
  周新华
  江景防端坐在这间房里,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每天,江景防都能看到有人进屋问候他。面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醅糕、汽糕。这场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今天是什么黄道吉日呢,他看到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一进门就发出了一声惊呼。他认识他,这个闯进来的人名叫江景防。
  没错,江景防看见了江景防。
  不速之客正是江景防。他从沁水县辞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