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22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检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蝉,秋禅
红山飞雪
蝉是一种悲情的虫儿。
在我们塞外,蝉一叫,秋天就到了。这里的人们习惯叫它“秋蝉”。“蝉”的身上附着了一层秋的外衣,“蝉”就变得愈加萧瑟而悲凉了。
天气转凉,那蝉儿便伏在秋风里,不停嘶鸣。长一声,短一声;深一声,浅一声。一声声,就把一个苍茫的秋天,送进了凛冽的寒风里。蛙儿不再鼓瑟,钻进泥土,准备蛰伏。蚂蚱露出绝望的神情,在草丛里忽高忽低飞着,不出一声。蒿草枯黄,河水清冽,人们行色匆匆,身着厚厚的衣裳,面色复杂地行走在越来越急促的蝉声里。
天气越来越凉,蝉的鸣叫,愈发急促了。“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小小的蝉儿,为什么会这样声嘶力竭,这样不知疲倦地叫呢?
我不知道。或许它也感觉到了秋风渐冷,能够鸣叫的时日不多了。或许是因为它们在黑暗里幽闭的时日太久,就格外珍惜这有光亮的日子,哪怕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一声声,一声声叫着,直到声嘶力竭,直到地冻天寒。
不曾亲身经历,总难感同身受。蝉儿总是在叫。一声声里透着苍凉,凄惶,悲切。声声蝉鸣中,人的心,慢慢就驻进了悲伤与惆怅。
其实,一只蝉的鸣叫,还是颇有意境的。深秋时节,每当月上柳梢头的时候,我的窗外总会有一只蝉儿鸣叫。很准时,像是跟谁有过约定。先是怯怯的,低低的,细细的那么几声,像游丝,像花瓣轻吻微风,像一对情侣窃窃私语。然后,琴弦弹拨起来,浅浅地,柔柔地揉弦,突然铮然一声,一声悠长的颤音,穿过月夜,穿过楼宇,行走在草尖、树梢、风的鬓角、灯的光芒,消失在苍茫的天际。这个时候,我会搁下笔,站在窗前,看那清幽的月光下,几棵槐树,一丛秋草,槐花缤纷,树影婆娑,一声声虚虚实实凄凄切切的蝉声,从耳畔,一直到心底。
它们是昆虫里面最抒情的诗人。它们的低吟浅唱,总能拨动那些多情且善感的骚人墨客的心弦,诗人们,成了蝉儿的知音。唐代诗人陆畅在他的《闻早蝉》里面写道:“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在诗人的眼里,蝉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却一次次在那夜深人静,月圆月缺的时候,沦陷于蝉儿那一声声的悲凉中,清泪无声划过脸颊,缓缓流进心底。
秋蝉的声声悲鸣,就让那小小的蝉儿,具有了一种禅意。这应该与我们的汉字谐音有关,也应该与蝉的生命有关。
《说文》中说,蝉,以旁呜者。禅,祭天也。“禅”是舶来品。最初那位提出以“禅”为名的人,他的心里一定是有“蝉”的。坚忍不拔,一旦羽化而蜕变,便一飞冲天。蝉便是禅。在古人的意识里,蝉与禅,只不过仅仅差了那么一羽翅膀。蝉,靠羽翼来飞;禅,可以依靠思想去飞翔。就像庄子的逍遥游。
在佛家的眼里,蝉是生生不死的。幼虫潜伏泥土,苦捱漫漫黑暗,破土而出,羽化为蝉蛹完成蜕变,发出惊天彻地一声鸣叫,最终完成自我救赎。其过程,比那凤凰涅槃还要惊心动魄,让人唏嘘不已。这不就是佛家苦苦参悟的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外,蝉一叫,秋天就到,且随着天气转凉,蝉鸣愈显得急促而悲切,直到天寒地冻。
B.夜深人静,月圆月缺之时,蝉已然成为“我”的知音,让“我”于声声蝉鸣之中沦陷。
C.世上的一切都有迹可循,对于秋蝉来说,用一生的鸣叫惊醒那些沉睡之人便是其使命。
D.永生不灭与精神不死,既说蝉,又说禅,在萧索的秋天,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相统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蝉是一种悲情的虫儿”开篇,不仅点明了蝉是凄凉、悲切的代表,而且总领下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窗外一只蝉鸣“突然铮然一声”或许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因两者都写声音的高亢嘹亮。
C.《说文》对“蝉”的解说、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借蝉喻屈原高洁等相关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关于秋蝉声嘶力竭的鸣叫,作者既对其原因进行了揣测,又对其鸣叫的目的进行了解读,实现了深入的探寻。
3.本文对蝉鸣的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4.本文多处写蝉鸣,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提及蝉鸣,请分析两者用意有何不同。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