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01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于“实然”认定外,尚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实一致指言辞或命题符合客观实际;言行一致指不说假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B.文学与哲学、科学不同,文学不必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但要显示现象的本质。
  C.“文如其人”就是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为人,即作品与作者的品格密切关联。
  D.“文如其人”是儒道的共同主张,要求作品“真”,也要求作者“真”,否则就不可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岱年认为,如果一个人心口不一,言不由衷,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是另一套,这是最明显的不诚。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如果一个作家能秉持“贵真”的理念,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就能做到“文如其人”,使创作者精神永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B.古之大家,均以时语为诗。故周人用周语,唐人用唐语。今之腐儒,唯以古文为诗,砌古奥艰涩之辞,以为得周唐之三睐。此不亦守株待兔、缘木求鱼者平!(赵缺《彼岸诗话》)
  C.君子之于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说苑》)
  D.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性理精义》)
  4.材料一提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其中哪一层含义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依据材料,谈谈“文如其人”对你读书和创作的启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