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8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1.本试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象是古诗词表达情感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诗词整体语义的重要组成要素。“象”即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物理形态,也包括如“风”“声音”视觉不可见的物质表现。例如“柳树”就是一个物象,它是一种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植物,枝条细长。“意”是指作者主观的情感和志向、认识活动等。一旦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将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即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当柳树进入诗人的笔下,其语又则不简简单单是一种植物,它成为“离别”情感的寄托,也因为常常将美女的眉毛视若柳叶,而成为了美女的代称。
  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一直是含蓄而丰富的,总是希望能够将情感和语义委婉地表达出来,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托物言志传统。同时,“言不尽意”,人的情感是丰富的,而语言文字总是有局限的。因此,就需要寻找一定的意象去物化人的情感,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而客观,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
  诗人选取的意象一定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语义内容有所关联。当读者接受诗词意象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表征符号,这种语言符号通常是指称的一个具体的物象,即通过语言符号激活了一个特定的物象概念。例如,我们看到“柳”这个字,脑海中总会浮现高大的躯干、细长的柳枝、绿色的柳叶以及在春天里肆意生长的姿态,这些是柳树带给我们其作为物象的特征和属性。进而,由于“柳”的谐音,我们会和“离别”的情感和内容发生联想,柳叶的形态会使我们与“眉毛”发生联想,进而获取“美女”的概念,而“柳树”带给人视觉上“熙熙攘攘”的绿又使读者和春天、和旺盛的生命力联系起来。当然,意象呈现系统性,难以孤立存在。一个意象往往要通过周围词语形成的语境来确定当前的意义。在诗词中,词语符号对应的物象概念,在一定的语境中形成独特的意象。
  物象的语义和意象的语义是有一定区别的。物象作为语义载体,一定有意象深层语义的典型属性。我们能够通过意象去接受意象背后的情感和丰富的语义内容,是因为诗人在选择意象时会特别注重二者的关系。诗人构思意象首先是基于物象义和意象义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常说的象征。如上文提到的由于柳叶形状和美女的眉毛形状的相似性,再比如用“莲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是由于莲花生长在淤泥中而花瓣依旧白净不受沾染,“松柏”象征坚贞独立是由于枝干粗壮笔直,疾风吹卷而不为所动等等。
  第二种方式是因为意象和物象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即基于物象义和意象义之间的相关性。这种关系可能是处所关系,组成关系,领属关系,包含关系,也可能是对立关系等。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其中“冠盖”指的是“达官贵人”,是由于“冠盖”分别是衣服和车马的一部分,而官吏常穿华丽的服装和车马出行,从而利用领属关系来实现这种联系。
  第三种联系方式是借助于其他的一些修辞手段,比如通感或比喻,抑或借助于典故,或借助于汉字“音”“义”的多义性,如常见的“莲”同“怜”,表示喜爱等。意象是极富创造性和包容性的语义单位。
  (摘编自《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诗歌意象研究——现状与展望》)
  材料二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子。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有具体的形态,是诗词内容的重要组成要素。
  B.读者接触诗词中指称物象的语言符号后,通过联想激活特定物象的概念,进而接受诗词意象。
  C.物象义与意象义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物象作为语义载体具有意象深层意义的典型属性。
  D.两则材料均围绕诗歌的意象展开论述,但在意义的关联性、语言的暗示性方面各有侧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诗歌中多用意象承载情感,原因是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一直是含蓄而丰富的。
  B.诗人选取与作者情感相关联的意象,就能实现用有限文字表达丰富情感的目的。
  C.读者能通过意象理解诗歌情感,因此诗人选取意象时重视物象义与意象义的关联。
  D.诗人将“木”的潜在力量与概念意义组合,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3.材料二认为“木”让人联想到“树干”,以下诗句可以作为论据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张耒《劳歌》)
  C.“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D.“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峨日朵雪峰之侧》意象情感图
  A.诗歌中选取的众多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构成一副凝重壮美的画面。
  B.太阳、山海等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后,融入了诗人对“坚守理智”的思考。
  C.蜘蛛这一物象概念,在诗歌中形成独特的意象,可以直接确定它的意义。
  D.由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诗歌中的雄鹰、雪豹会让人感受到勇猛的力量。
  5.材料二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并不罕见。请从以下诗句中任选两句,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利用“云”这一物象进行暗示的。(6分)
  ①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去煤矿
  路 遥
  从黄原起程的时候,孙少平和他同伴都知道,他们是属于铜城矿务局大牙湾煤矿的工人。
  至于大牙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们一无所知。有一点他们深信不疑:那一定是个好地方。
  和他一块出发的四十来个人,全部是从农村招来的。虽然同为农村出身,这些人中,却只有孙少平一个人是纯粹的农民子弟。由农民成份变为工人成份,对这些人来说,可是自己人生历史的大转折。毫无疑问,未来的一切在他们的想象中都是光辉灿烂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