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08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距离 ”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 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 ”说中的“距离 ”,不是 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 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 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 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 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 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 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李白),“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 ”(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刘长卿),“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燮)。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 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 距离 ”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 ”是存在“ 内在矛盾 ”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 起我们的“共鸣 ”,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 的程度有关。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 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 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 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 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 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 ”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 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 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 ”。这种“不即不离 ”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
  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 ”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 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 ”, 又能“ 出乎其外 ”。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 ”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 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 品,也会因“距离丧失 ”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 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 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 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心理距离 ”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 ” 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B.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 ”存在“ 内在矛盾 ”。“不即不离 ”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 ”,
  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
  C.竹子在古代诗人笔下具有坚韧、淡泊等人格特征,是因为这些诗人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 通方式,使竹子获得了美的意味。
  D.不以实用的态度而是以“无所为而为 ”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 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的个人经历的吻合度有关,吻合度 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B.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特殊技巧,如诗化、陌生化、 变形、程式化等原则。
  C.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 ”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 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D.一般人即使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也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因为他们不能在一 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3.下列选项中,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 ”的境界的一项是(    )(3 分)
  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 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 ”。 B. 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
  C.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那剑有毒! ” D.野生大熊猫是很凶猛的,但大熊猫轮廓圆润,动作笨拙,憨态可掬,让人忘记它的危险性, 反而因它黑白配色低调匀称,觉得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十分契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6 分)
  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 们真诚友爱。1930 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 会黑暗,现代“文明 ”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他 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1934 年,寄 托其“美 ”与“爱 ”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 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 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 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 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