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27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与人民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也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
  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
  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仪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
  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党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明”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文”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
  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文”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何为?
  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
  (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材料二: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以独特的关切和方向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B.文学承载着文化积淀,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与认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重要作用。
  C.道统可以经世致用,所以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地适应时代的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
  D.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密切相关,它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书本里,也在人民的生活、生命里。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敢于创造,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
  C.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延续。
  D.只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3分)
  A.央广总台响应党的号召,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打造了一批展现城市历史面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作品。
  B.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C.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D.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民为本”,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内容
  思想理念 特征之一 具体含义 二者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理念 道器不离 道:抽象的道理 道、体是根本,通过
  器、用来承载、彰显
  以致用。
  器:具体的器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用贯通 体:世界观方法论
  用:实践生活
  A.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
  B.“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指的是文学。
  C.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相关性较小。
  D.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
  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完壁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研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②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