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050字。

  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下册        考试时间:2024.4.2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   
  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
  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
  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其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生苦短”的结论。
  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
  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
  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
  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和严密的逻辑推导。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3分)(      )
  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
  丰子恺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寇突犯我故乡石门湾,我不及预防,仓猝辞缘缘堂,逃出火线,迤逦西行。如今故园已成焦土,飘泊将及两年,在六千里外的荒山中重温当年辞家的旧梦,不禁心绪黯然。
  走了五省,才知我的故乡,真是一个好地方。石门湾水路四通八达,我们无需用脚走路。倘使你“走”到了城里,旁人都得惊讶,家人怕你伤筋,你自己也觉得吃力。唉!我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