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706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够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 新诗要重建“风骨”,首先诗人要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摆脱“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
C. 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进行紧密联系。
D. 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怎么变,诗歌的家国情怀不应该变。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而不在于诗歌题材。
B. 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缺乏时代风骨,导致诗人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 新诗之新,在于对旧诗的瓦解,呈现出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特征。
D. 新诗创作应追求以家国为本位,注重诗歌内涵的风骨构建,在语言形式和辞章上则不必讲究。
3. 下列说法中,不能映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B. 《丁都护歌》是格律自由的歌行体,《又呈吴郎》是音韵严格的律诗,但其忧国恤民之声相似。
C.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D. “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4. 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凤姐笑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这正碰了我的机会。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炕让他钻去罢;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