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60字。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查
八年级语文试卷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 分)
A.遒劲(jìng) 记载(zǎi) 悄然( qiāo) 潜滋暗长( qián)
B.濒临(bīn) 诘责(jié) 愚钝( yū) 坦荡如砥 ((dǐ)
C.翘首( qiào) 镌刻(juān) 倔强(jué) 惨绝人寰(huán)
D.纤维(xiān) 推崇(chóng) 婆娑(suō) 锐不可当(d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狼藉 教诲 斟酌 磨肩接踵 B.遏制 躁热 仲裁 慷慨激昂
C.慰勉 娴熟 鲜腴 杳无消息 D.擅长 绯红 题跋 震聋发聩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入木三 分。
B.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妙手偶得,产生出乎意料的灵感。
C 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
D.受到品牌负资产拖累的企业,不管是提升原有品牌的含金量,还是白手起家打造一 个全新的高端品牌,都不容易。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通过开展关于“如何写作 ”的专题活动,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学习教育。
B.《变形计》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向贫困山区的学生捐献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 用品。
C.能否杜绝“到此一游 ”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在于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D.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的危害且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
5.下列各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中国石拱桥和昆明的雨是偏正短语,愚公移山是主谓短语。
B.“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能不犯错呢? ”一句中,应该把顿号去掉。 C.“ 日本右翼分子大肆篡改历史教材 ”中,“篡改 ”是中性词。
D“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一句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
八年级语文试卷 第 1 页 ( 共 8 页 )
6.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 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 自成巨著。
B.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 实客观。消息正文的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
C.四时指春夏秋冬。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季春、仲春。 D.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2 分)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 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 ; 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8.古诗文默写与赏析(12 分)
(1)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
(4)《赤壁》 中运用议论手法,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 以小见大,借二 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 , 。
(5)范仲淹《渔家傲》 中写边塞景象的句子“长烟落日孤城闭 ”可以使人联想到《使至 塞上》中的名句 : , 。
(6)《雁门太守行》 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 。
(7)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 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 ”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 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 :阳光、树木、 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 ”准确 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9.名著阅读(5 分)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 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八年级语文试卷 第 2 页 ( 共 8 页 )
B.本书“用事实说话 ”,客观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没有体现作者一点倾 向性。
C.作者通过访谈与对话,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 ”的时间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