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90字。
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得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关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木叶”这一意象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歌》,从此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作为单纯的具体形象的意象,它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C.“意象”是创作者由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欣赏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中介。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层次上有高低、雅俗之分,但审美的重要性并不会因此而弱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限的、可穷尽的“象”,依托“言”,可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意”。
B.品评文学作品时,借助意象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
C.人、艺术作品、宇宙在共同的维度,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
D.艺术家创作时情感越投入,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秋后蝉的生命是极其短促的,正因如此,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们可感知到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B.正如郑燮《题画》中所言“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并非独立于作者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审美意象。
C.“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如《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与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借月抒发了相同的情思。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把旅人夜宿茅店,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动身赶路的情景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开头运用柏拉图事例的作用。(4分)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赏析下面这首现代诗中的“红山茶”这一意象。(6分)
萧红墓畔口占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②,
我等待着,长夜漫浸,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注]①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是戴望舒于1944年拜谒萧红墓(香港浅水湾海边)时所作。口占,指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②红山茶,花期长,花色红艳,凌寒不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锆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