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030字。

  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获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首先,网络新词表达效率高、认同广,有助于大批知识水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网民在网络这一迭代极快的语境中,依靠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字虽然可以长久记录信息,但手写文字复制效率低,不利于规模传播,也造成了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沟通的新的社会隔阂。
  B.印刷术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
  C.网络新词虽表达效率高、通俗化,但也存在内涵空洞、表达粗浅等问题,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
  D.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网络新词,对人们的语言品质、思考方式、感受能力,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B.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因得不到传承与发展而变得僵化,致使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钝化。
  C.电子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已没有意义。
  D.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是导致人们患上“文字失语症”的罪魁祸首,对此,我们应该警惕它的泛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余光中曾说:“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的健康。”
  B.巴伦斯曾说:“语言是链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C.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
  D.冯骥才曾说:“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提出“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雷雨(节选)
  曹禺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太规矩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