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2340字。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前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木叶”》的开头,从屈原到谢庄、到陆厥、到王褒,木叶飘然,何以成诗?何以诗性洋溢?如此,洞庭木叶便缠绕着我的思绪,为什么“木叶”与洞庭波,成为屈原心中秋日自然景观的代表?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为什么“木叶”成为《九歌》之始?为什么林庚先生能用诗的语言论屈原?“木叶”不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屈原和后来的诗人们,甚少写为“树叶”?这一切,使我激动并牵动着我的心思、目光。
2011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说“木叶”》,我从书店购得,如获至宝。我可以慢慢地读先生的作品了,可以品味着先生的文字去读了。我的惊讶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后果——出人意料的语言的诞生——林庚先生告诉我们,它既是一种“大胆地发挥创造性”,也是一种“冒险”。也就是说,别树一帜的形象思维,多数人不识其妙的诗的语言的创造,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何险之有?言他人所未言?思他人所不思?然,又不尽然。诗人中有追求奇险怪僻生涩者,为新而“新”,被读者遗弃。但“无边落木萧萧下”,却至今不朽。不言“树叶”而言“木叶”“落木”,其中有一个跨越:由树而木,或认为树与木同为一义,有“树木”之名在;然而,当诗人在写秋风落叶环境中的或者飘摇,或者飘零,或者软软的叶的性状时,均不用“树”而用“木”,均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落木”;木从树木中分离出来,删去冗繁,木变得简单、兀立、有质感,由此可知,“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人,诗意地安居》)。
诗不只是概念的写作,诗要重视形象、意象。重读《说“木叶”》: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诗的形象万不能是“一般的形象”。这里仍然有一个“思”—对字、词、语句的非常人所思之“思”——诗人特有的几乎不带共性的形象思维之深入、拓展的问题。假如很省力也不用冒险地以“一般的形象”写作,那就不会有佳作、佳句,这样的诗不在少数。
“树”之称为“木”,不仅在诗人笔下,也在护林人中。我曾走遍中国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大林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总是会把一些稀有的、材质极佳的树木,称为“美木”“佳木”“美木良材”,可见,木之名,非诗人专享。2014年初冬,我到辽宁本溪的一处红叶园,红叶铺地,也有半红半黄的,一层又一层,一脚踩上去踩不到地,不忍踩又不得不踩,陪同我的省林业厅工作人员说:“这里是美木之园。”有艺术学校的男女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说“木叶”》一文有着深厚的情感,当“我”有机会细细品味此文时,对其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语言深有感触。
B.在古诗中,“落叶”很少出现,“树叶”的形象不好,而“木叶”“落木”则因为有了“木”字,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妙性。
C.将“树”称之为“木”,存在于包括诗人在内的其他行业。“美木”在自然界中可以出现于任何季节,但诗人只将“木叶”限定于秋季。
D.作者认为,用鲁迅先生评价《庄子》文章特色的语言来评价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歌》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和形象思维无关。
B.与一般的概念表述不同,诗歌语言稍微不同,传达的意义就会差得很多。
C.虽然“我”不知写生的学生眼中的落叶是否是木叶,但“我”眼中的木叶是声色并茂的。
D.林庚先生对自然万物的爱和宽阔缠绵的心境,赋予了“落木”“木叶”独特的魅力。
3.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获至宝”,表现了“我”对买到林庚先生作品的欣喜之情,也流露出对他的尊敬。
B.“别树一帜”,是对林庚先生作品中体现出的诗一般的语言的创新性特征的肯定和欣赏。
C.“假如”一词,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旨在指出佳作、佳句创作过程的极其艰辛。
D.“一步一步”,是指林庚先生在对“木”与“树”本源的探讨上非常具有逻辑性。
4.本文是怎样写出林庚先生以游走心创造出詩意之美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这一年的笔
老舍
去年“七七”,我还在青岛,正赶写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东西都定好在九月中登载出,作为“长篇连载”,足一年之用。七月底,平津失陷,两篇共得十万字,一篇三万,一篇七万。再有十几万字,两篇就都完成了,我停了笔。一个刊物,随平津失陷而停刊,自然用不着供给稿子;另一个却还在上海继续刊行,而且还直催预定货件。可是,我不愿写下去。初一下笔的时候,还没有战争的影子,作品内容也就没往这方面想。①及至战争已在眼前,心中的悲愤万难允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