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60字。
八年级语文试卷
(2024.3)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积累运用。(30 分)
1.(11 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①民俗蕴 y ùn 含乡情童趣。听,宛转悠然的笛声,让人叹为观止;看,精彩纷呈的社 戏,让人目不暇接;品,奋楫棹舟的夏夜,寻一脉幽悄,乐趣无穷!
②民俗蕴含淳朴民风。听,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尝,香香
的米酒甜甜的馍。
③民俗蕴含力量之美。听,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让人战栗震撼;看,粗犷豪放的安塞 腰鼓,让人活跃亢奋;品,jiá然而止的安塞腰鼓,让人大彻大悟。
④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 时下的人情世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 地共寄绵绵情思; , ; , 。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①幽悄 ( ) ②糜子( ) ③jiá然而止( ) ④yùn 含( )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叹为观止 B. 粗犷豪放 C. 大彻大悟 D. 人情世故
(3)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化,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习俗、风尚。 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风尚、习俗,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
C.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D.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4)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2 分)
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
思; , ; ,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
由。
B. 散文《社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C.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长短句,让充满
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展现出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
D.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等内容。 3.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9 分)
本真诗文示初心。树梢树枝树根跟, ,则深情表达了作者和延安的亲密关系,
八年级语文(第 1 页 共 7 页)
“ , 胡为乎泥中? ”是劳动人民夜以继日在泥浆 中劳作的苦心 , “ ,悠悠我思 ”则穿越千年岁月,投递出一份思念之人的痴心;女子痴迷地 思念心中的恋人,只好“挑兮达兮, ”,抒发自己一 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 ,波撼岳阳城,则表现出洞庭湖烟波浩渺、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和大气磅 礴的气势;王勃的一句“ , ”让我们看到朋友之间“友 情深厚 ,江山难阻 ” 的诚心; 孟浩然化用古语 “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 的那句 “ , ”则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
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用心。
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 4-6 题。(7 分)
4.下面是小文收集的两则新闻标题,请你指出这两则新闻标题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
分)
材料:多一份低碳,少一份“霾 ”怨
垃圾分类一小步,低碳生活一大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志愿者小组首先在校园橱窗里展示了下面的资料。请参照如图,根据“碳中和” 的定义,给
“碳达峰”下个定义。(2 分)
【资料】习近平在 2021 年 4 月 22 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
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
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碳达峰: 6. 志愿者小组接着走进校园外的超市,看到一位在超市购物的 70 多岁的爷爷,因为超市实
行“禁塑令”不提供塑料袋而大发雷霆,你该怎样劝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7 分)
(一)名著阅读(10 分)
7.阅读《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
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
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B.根据《〈说文解字〉第一》,我们可以得知汉字字体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
们使用便利。
C.《经典常谈》可以采用选择性阅读的阅读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八年级语文(第 2 页 共 7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