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8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
  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
  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材料二指出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
  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
  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
  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静虚村记
  贾平凹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