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30字。
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试题
2024.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界上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来源于图画,这一点绝无例外。人们最早用图画表达简单的意念,当这些图画经过以不按语序的“连环画”形式表达一个语段,到表达语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个的词,最后与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按语序逐词记录语言时,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文字来源于图画,但不等同于图画。必须注意区分严格意义上的文字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的差别。从广义上讲,一切表达概念的符号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而严格说来,只有逐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才能称之为“文字”。我们以下谈到的“文字”都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而广义上讲的“文字”则称之为“记号”。
文字的来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构成应用又是一回事,必须注意区别这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层次。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它就再也不是图画,而是变成了“符号”。它本身的构成演变就不再是图画的构成演变,而只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
从文字性质上将汉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观点早已被学术界所否定,但这一观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把甲骨文当成图画看的,认为都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图像,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我们不否认甲骨文形体的图画意味较为浓厚,但是从这些形体与其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看,从这些形体在构造新字时所起的作用看,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号”。甲骨文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而绝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视而可识”的。
我们说汉字来源于图画,是就文字的整体来说的,绝非是说汉字只有一个来源。比较文字学的成果表明,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的来源也都不是纯一的。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于图画,但也有一些形体来源于汉字产生前的记号。一些人总想在这些形体中猜测出其最早的“所像”,推测与形体所记录的词之间的“联系”,这都是徒劳无益的。另外古文字中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都不能确指所像为何物。这些形体并不像“形”,而是像“事”,完全没有必要枉费心机去寻觅其最早的形体之“源”。
文字的产生是与文明相伴随的。为了延长文明的历史,常常有一些人将文字的产生上溯得很早。近些年出现一些论证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是“原始文字”的文章。如果把这些刻划记号当作广义上的“文字”,说它们具有表达某种“意念”的作用,其实也未尝不可。但许多文章的结论显然不只是这样,而是进一步把它当成严格意义的文字,并以此为依据,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了几千年。这些文章无例外地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几何线条状的刻划与早期汉字等同起来,试图将其与甲骨文进行比附,并对一些形体进行考释,这是非常荒谬的。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当成“文字”的人,就是犯了以图画意味的浓厚与否来判断一个形体是否是文字的错误。
(摘编自刘钊《古文字构形学》)
材料二:
有人认为,表音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而表意文字则是对事物的直接摹写,是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的。这是一种对表意文字的误解。表意文字的形是直接从物象上获取的,但必须与语言结合有了音和义才是文字。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这个说法的内涵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独立起源的文字,最初都源于图画,却不等同于图画,并且这些文字的来源也不是唯一的。
B.大部分汉字的基本形体都源于图画,但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后,就变成了表达概念的符号。
C.文字的起源过程漫长,并非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它们只有具有了音、义,并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称为文字。
D.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密切,文字的本质属性是记录语言,文字是语言的再编码,是第二性的符号系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是图画,也有部分形体来源是汉字产生前的记号,还有许多古文字来源于抽象的符号。
B.一些人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几何线条状的刻划等同于早期汉字,当成严格意义的文字,目的是延长中华文明的历史。
C.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与图画的艺术性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书法与图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与语言结合。
D.西安半坡遗址刻符虽然已经具有了音和义,但并没有与语言的单位结合,所以不能看成文字,只能看作是“前文字现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认识汉字的中国人,如果没有学过“六书”或古文字,就连甲骨文中最简单的
B.有人曾在一个大学的本科班级中做过一次实验,让学生在一些最简单的甲骨文字下面写上现代汉字,结果辨识率极低。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有些用简练的几何图形画成的动物形象或图案,是某种祭祀仪式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标识”或是代表部族的“图腾”。
D.如果人们不知道英语字母“A”最早是“牛头”的象形字,就不会把“A”与“牛头”联系到一起;一旦人们知道了,就会认为字母“A”很像“牛头”。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形体上看,这些“陶符”虽有浓厚的图画意味,但不能表明是文字。
B.这些陶器上“陶符”的考古发现,可以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几千年。
C.这些“陶符”如果没有证明是来记录语言的,不能断言它们是“文字”。
D.把这些“陶符”当作广义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前文字现象”。
5.两则材料都论述汉字的构形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罗罗锅
冯骥才
罗罗锅家住城东,在南斜街摆摊,世代做鞋修鞋补鞋,鞭鞋尤其做得好,远近有点名气。虽说靸鞋大路货,但他用青色小标布做面,鞋帮结实,白色千层布纳底,浸过桐油再纳,不怕水,还有软硬劲儿,走起路来跟脚。鞋脸上有两条羊皮梁,既防碰撞,又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