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70字。
2024届模拟试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虚拟数字人(亦称“数智人”)概念于2001年由美国科学家联盟提出。所谓虚拟数字人,就是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也可以说,虚拟数字人是基于语音合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全息投影、实时传输等数字技术设计制作出的仿真式数字形象。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动作捕捉、声音合成等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现在的数字人可以实现对人类形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高度还原,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和交互能力。虚拟数字人可以是现实世界里某位具体人物的数字孪生形象,例如与周杰伦同台表演的“邓丽君”、央广主持人王冠的“分身”数字人;也可以是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具有感知、表达、互动、娱乐等能力,例如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洛天依”,或抖音平台上很多虚拟主播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做出部署,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如此密集的信息发布,传递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的决心。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转型,是由内而外、脱胎换骨地蜕变。这正是我国博物馆在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2年7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虚拟数字人“艾雯雯”通过短视频正式和观众见面。“艾雯雯”名字寓意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展示对文明、文化、文物的喜爱,对文博工作的热爱。“艾雯雯”身穿的“新青年”T恤,字样来源于国博馆藏的《新青年》封面,展示了新时代新青年的精神信仰。
不难发现,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都相对简单,以视频展示为主,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互: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后续发展乏力,亟待资金、技术、内容策划等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人应用集中在“宣传展示型”代言人和“观众服务型”引导员的虚拟人应用场景上,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字人给博物馆带来的新型服务功能,以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作为博物馆数字人,既需要美观的皮囊,又需要有趣的灵魂。现实案例中,博物馆数字人外形趋同,依旧没有脱离“美女主播”“美女讲解员”的传统形象思维。真正实用的数字人应该是“智慧”的。博物馆在数字人应用探索中应关注美丽外表背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对话中的意图、槽位、语料等设计,专业语料库的建设,等等。数字人的“智慧”问答体现在对每个意图设计和问法语料的丰富程度上。专业语料越充沛,人机对话效果越好。然而,市面上没有一款专门为博物馆或文博单位定制的成熟产品。配套的基础数据不足、导致博物馆数字人只有“颜值”,缺乏“内涵”。技术公司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知识研究与积累、解读更重要。在内容构建中,博物馆要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给智慧模型进行“信息投喂”。所谓“博物馆知识”信息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交通信息、开放信息、服务设施等服务型信息;二是展览信息、展品信息、历史等知识型信息。这其中,既有通识,又有专业知识。这些信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收集、整理、解读等处理,并对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进行结构化处理。整个数字人智慧模型构建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和智能对话管理平台等技术支撑。虚拟数字人的制作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还需要结合大众审美,融合多门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艺术学等,是跨学科的挑战。博物馆数字人组织建设是系统性建设工作,需要博物馆多个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不仅是技术部门,还需要展览策划部门、社会教育部门、开放服务部门、文创开发部门等相互配合。例如,文博专业知识语料库建设,需要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解读得通俗易懂,需要研究员的基础性研究,讲解员的讲解词撰写,还需要非结构化到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转化。基于博物馆真正业务的底层需求,打造专属的数字人服务模式,才能使应用场景创新落地。
(摘编自孙芮英《文博数字人创作与应用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字人是利用多种计算机手段创制的具有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产物,在技术支持下,可以拓展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表达和交互能力。
B.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博物馆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做出明确指示,我国博物馆必将彻底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C.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内容策划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无法完全满足宣传展示和服务观众的需求。
D.数字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博物馆要打造专属的数字人服务模式,驱动应用场景创新落地,为观众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虚拟数字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在某音等短视频中,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交流的人物可能并非真实的人。
B.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发生巨大改变的必然产物,“艾雯雯”的出现体现了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C.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数字人“尚未真正做到与观众自由交互”,是因为专业语料库建设不足,配套的基础数据无法予以“信息投喂”。
D.数字人能为博物馆的服务和展览提供有效支持,未来博物馆数字人创作与应用需要重点关注内容建构、组织建设等方面。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博物馆数字人“有趣的灵魂”的一项是(3分)( )
A.“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数字人“岭梅香”很精致,她的服饰材质、布料暗纹、表情形态甚至毛发鬓角都经过了精细打磨。
B.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文物科普工作者“仝古今”知识更新快,语言标准,发音自然,音色恒定,形象不走样,服务不受外界情绪干扰。
C.虚拟数字人主播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作为娱乐主播可以广泛搜寻互联网信息,并自动生成关于明星的八卦信息吸引观众。
D.中国国家版本馆推出的数字员工“沁沁”,“能听”又“能说”,既能为游客实时解答相关信息,又能带领游客沉浸式游览展馆。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表格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部门名称 展览策划部门 ① 开放服务部门 技术部门
配合工作 博物馆展览大纲、展品背后的故事挖掘与撰写等 讲解词撰写、通俗化解读、观众反馈的汇总与分析等 开放服务信息,包括交通、开放、服务设施、餐饮等信息 ②
相关专业 历史学、考古学…… 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 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
A.根据材料内容,①处指的是“社会教育部门”。
B.根据材料内容,②处可填“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提供技术支撑等”。
C.博物馆数字人建设以技术部门为核心,着力搭建专业技术平台。
D.博物馆数字人建设涉及诸多部门和专业,需要多部门联动进行分工合作。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请根据材料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湖与港
周拥军
①黄茅港就像扎着马步在村口的土墙上写标语的亚叔随手写的一捺:深深地锲进陆地的是捺的起笔又细又窄,只能放得下一口水井;靠湖的那头是捺的收笔,宽一些、阔一些,可以并排放得下四五条大货轮。那里连着湖。港外,一湖的水在那里奔着流着。港口,一条矮矮的土堤隔开了湖,也把一湖的奔流隔开了。奔流的湖没有留意港,它太忙碌,有太多的目的地在等着它。目的地很远,动不动就是大码头、大商埠,它得铆着劲跑。港太普通了,还无法引起它的注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