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290字。
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0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周公制礼作乐到东周百家争鸣,忧患意识牢牢地扎根于早期思想文化的最深处。所谓忧患意识,既包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审慎品格,也包括“思患而豫防之”的主体自觉与责任担当。
先秦美学思想也贯注了这样一种忧患意识。诸子虽然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思想进路,但都面临“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礼乐文化的崩溃并不等同于审美文化的衰落。准确地说,它意味着审美文化过度滋生以致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失控。所以,对于当时世俗的审美文化,诸子无一例外都抱持高度的戒惧姿态,他们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过分的、不恰当的美”的忧思与反拨。
所忧者一,是美与德的分离。早在文明曙光初现之时,美就已经成为权力的象征。殷周鼎革之际,新政权的统治者创造性地提出“以德配天”的观念,将权力的合法性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此,美也就同时成了德性的外在显现。美、政治、道德三者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治上,占有与自身不匹配的美无疑是一种人神共愤的禁忌;反过来,这种禁忌又在道德层面对人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约束作用。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政治地图的剧烈变动,“天命”观念开始受到普遍质疑,权力和道德之间的纽带日渐稀松,美和道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脱钩。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本为昭彰秩序而设的审美禁忌,反而极大地刺激了不轨者的觊觎之心。
所忧者二,是美对真的遮蔽。礼乐文化虽然也存在以素为贵的特殊情形,所谓“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但就一般情况而言,主要还是讲究“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外在的“文”因兼具表征权力等功能,又受到生产力发展、物质文化渐趋丰富的影响,故而很容易走向过度。另一方面,外在形式的程式化以及不断重复,易使“本”亦即真情实意不足,以致完全缺席。随着“文”与“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礼乐文化便有沦为虚伪的危险。老子通晓史事,直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又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他似乎认为,这是一种无法人为干预的规律。孔子虽然不像老子那样悲观,但也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他将虚文浮美视为对礼乐文化的致命威胁。
所忧者三,是过分的美对个体幸福的妨害。美丽的事物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奢华生活的物质凭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于世俗之美的追逐都是欲念的具体表现。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的,穷奢极欲并没有带来心灵上的安宁,人反而因为感官刺激过于强烈而变得麻木不仁。老子尤其重视纵情声色对人之本性的戕害,其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庄子也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儒家往往将物欲追求与德性追求并置,以此突出后者的难能可贵。孔子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声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他们的这些言论虽不像老子和庄子那样对物欲追求加以强烈的否定,但仍然暗含了明确的价值选择。
所忧者四,是过分的美对生产生活的破坏。为了满足统治阶层骄奢淫逸的需求,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正因如此,孟子在劝谏齐宣王的时候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的著名命题。事实上,统治阶层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广泛担忧。墨子主张尚同、兼爱,又对百姓的艰辛困苦有着更为深入的体察,所以对于这一点尤其重视。商鞅也十分警惕物欲横流对生产的破坏,不过他的出发点是赢得兼并战争,与儒、墨两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节选自《先秦美学思想中的忧患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的忧患意识,在指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体现他们的审慎品格与责任担当。
B.先秦时期,世俗的审美因为礼崩乐坏而过度滋生,诸子对此进行了拨乱反正。
C.殷周时期,美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德的外在显现,美、权力、德三者一直是和谐统一的。
D.礼乐文化不注重以真为美,老子和孔子都认为虚文浮美对礼乐文化的危险是极其严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并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概念上的阐释。
B.引用孔子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为了证明当时出现了德不配美的现象。
C.第5段将老庄、孔孟对物欲追求的态度进行对比,借此证明老子和庄子对物欲的否定态度。
D.全文在论证中心论点的时候,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使观点具有说服力。
3.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论语》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作为论据证明第三段的观点。
B.孔子《论语•雍也》中的“文胜质则史”可作为论据证明第四段的观点。
C.老子《道德经》中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可作为论据证明第五段的观点。
D.孟子《梁惠王章句》中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可作为论据证明第六段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这让人们对“以竹代塑”有了更多期待。
(2023年11月14日《河北日报》)
材料二: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