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920字。

  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学术研究是人所从事的具有知识生产属性的认识活动。哲学认识论揭示:使用认识工具是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认识工具不同,认识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认识工具,对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中已有充分体现。生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成果,具有与人进行流畅对话的功能、文本生成能力和相关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具有进行知识生产的效能,使其可以被应用于人类的学术研究,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同任何技术的使用都包含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一样,生成式AI作为学术研究的新型工具被使用时,也具有双重效应:“助力”和“替代”。客观地认识这种双重效应,对于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研究是一项探新或创造活动,在初始阶段需要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信息检索和资料整理作为必不可少的准备条件。可以说,传统的学术研究耗时最多的就是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和整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视野的拓展、问题的发现乃至观点的形成和理据的寻获过程,因此,阅读量与研究质量密切相关。足够的阅读才能明了研究的现状,找出未解决的问题所在,从而确定合适的研究主题,并通过旁征博引为自己主张的观点获取支持,如此等等。同时,如果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减少其他环节的投入,从而影响学术研究的“产出效率”。更何况,在信息和数据呈海量增长的背景下,人们常常感到学术性阅读无从下手,仅靠常规的、传统的阅读很难穷尽所有的相关文献,或者对文献的相关程度难以分辨。为此,生成式AI的介入,可以在“助”读上为人提供新的帮助。例如,用大数据训练生成式AI大模型,形同让它储存和“阅读”海量的学术文献,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某一课题的大量文本和数据,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关键的资料,辅助人们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和内容。借助它来“助”读学术论文,可以帮助人们对论文进行总结或概括,或从长篇文章中归纳提炼出核心思想或观点,使人迅速直达其要义,形成对文章要点的快速把握;它甚至可以“一网打尽”地采集和提供所需资料,并能对资料加以梳理,如对其自动化分类、标注和索引,从而帮助人们有效管理和组织大量的文献资料。另外,整合了搜索引擎的生成式AI,还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信息,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通过凡此种种的助读,生成式AI可以助力人们有效应对信息爆炸的挑战,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研究者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握,为尽早进入学术创新的环节提供条件。
  而助读的过度使用或极端泛化,就是“替”读:人将学术研究中的文献阅读完全交由智能机器去完成,人则只利用由智能机器概括的要点与结论,只接受大模型为其提炼或“浓缩”出来的“精华”,久而久之就可能丧失阅读能力,也丧失基于阅读而带来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阅读就是通过新信息的输入来激活既有知识结构,进而产生如同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与顺应”交织的观念建构过程,这就是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如果用生成式大模型完全替代人的阅读,就会使人失去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建构新知识的机会。“机器读原文,人只读要点”的阅读方式,也不利于人对知识的全面吸收,犹如只喝浓缩的果汁而不吃原生的水果,也形同只输营养液而不吃食物来获得养分,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知识上的“营养不良”。
  (摘编自黄时进《“助”与“替”:生成式AI对学术研究的双重效应》)
  材料二:
  日益繁荣的AIGC无疑会对内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拥有类似研究者的观点输出能力,可以成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其次,人工智能拥有空前强大的研究能力。人工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成式AI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工具,被应用于学术研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B. 任何技术都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生成式AI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不例外。
  C. 只有充足的阅读才能明晰研究现状,但耗时不可过多,不然会影响“产出效率”。
  D. 学术内核的转变将会带来行动层面各个环节的变革,其结果既有助益又有隐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如果将文献阅读完全交给智能机器,就会丧失阅读能力,难以获得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
  B. “同化与顺应”即个人通过阅读原文,理解和接受新信息,从而激活旧知识,构建新知识。
  C. 人工智能作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拥有着观点输出和研究的能力。
  D. AIGC可能使原有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走向“人-机”关系,最终影响整个学术生态。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材料二的论据是(    )
  A. 使文献检索、信息提取和文本理解更高效,学者可以利用语言处理技术来梳理文献、归纳结论、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B. 通过分析学术文献和研究产出,发现其中研究热点、学科演化趋势等信息,从而帮助评估学者的研究方向是否前沿、创新。
  C. 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吸引更多非专业人士关注科学知识。
  D. 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和预防性维护,降低停机损失和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 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图文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原本只有人类参与的研究出现学术不端时,问责可以落实到具体开展研究的个体,但当人工智能参与时,问责却可能无法落实。
  B. 生成的内容通常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并不一定经过实地调查或实验验证,可能导致学术评价过程中对内容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C. 无法模拟专家的思考模型和行为习惯,无法将专家意见纳入生成模型,可能无法公允判断学术产品的学术价值,导致区别对待。
  D. AIGC的输出结果不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学者生成,而是依靠海量数据与生成算法,公众可能会失去对学术权威的信任。
  5. 对于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学术研究,你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生成式AI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工具”错,文中只是谈到“生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成果”,并未谈到生成式AI是最重要的认识工具。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瓦猫(节选)
  葛  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