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7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道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极端的自然主义,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惟其偏重自然主义,所以蔑视制度人为。一切都应任其自然,无为而治。惟其侧重个人主义,所以蔑视社会。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并非无所作为,不过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与生活需要降到极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荣”而已。儒家虽不倡个人主义,而论道德,说仁义,却全从个人本位出发。季康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达固可兼善天下,穷仍可独善其身。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会性,但是他们所着重的却不在它的社会性而在它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
  西方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希腊人所传下来的哲学系统和从希伯来所吸收过来的基督教。哲学支流虽多,最显著的是柏拉图和黑格尔,他们都以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幸福应以社会幸福为本。卢梭本是菲薄社会者,也说民约既成,个人意志即须受制于公众意志。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似稍替个人主义助声势,但是他们的理想的自由,如穆勒所标榜的,是“最多数人的最大量的幸福”,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中国人侧重个人本位,所以道德的观念特别浓厚,政治法律思想多从伦理思想出发。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所以法的观念特别浓厚,伦理思想常为政治法律思想所左右。中国人的伦理观是“离心的”,由内而外的;西方人的伦理观是“向心的”,由外而内的。
  依中国传统的看法,在一个坏的社会中,如果有少数个人敦品励行,标出一个好榜样,使多数人逐渐受感化,造成一个新风气,然后那个社会自然会变好。依一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社会自身本其固有的力量逐渐转变,它所潜藏的弱点就是它向另一方向转变的萌芽。比如封建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近代国家社会;农业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私产社会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企业公营社会。总之,社会转变不出两种方式,或由自变,或由人变。我们承认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少数人的努力也往往可以促成,延滞,或移转这个大势。
  要复兴中国民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我们必须尊敬而且维护社会上一切环境困难而能挺身奋斗者,必须鄙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夤缘幸进者和颓废因循者。无功受禄者与不才而在高位者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我觉得政教当局须特别注意,为着自树声势而多引用或扶助一个无品学的青年,便是多奖励一分苟且侥幸的心理,多打消一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做法可危及国家命脉,我们当知警惕。
  要把中国社会变好,第一须先把人的质料变好。我并不敢菲薄现代青年,我总觉得现代青年大半仍在鼓里过日子,多数人徒以学校为进身干禄之阶,品格固不砥砺,学问也止于浅尝肤受。这种风气必须改变,中国才真正有希望。改变风气是教育的事,但是教育却不仅是学校的事。
  (摘编自朱光潜《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材料二:
  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竞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也有骆驼轿,也有上贴“借光二哥”的一轮车,也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二十世纪的东西同十五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轮蹄轧轧,汽笛呜呜,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仔细想来,全是我们创造的能力缺乏的原故,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轧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余裕,不像那样拥挤了。因此我很盼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不但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使他们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尝尝新生活的趣味,就像在北京建造电车轧道,输运从前那些乘驼轿、骡车、人力车的人一般。
  (摘编自李大钊《新的!旧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讲求兼济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虽提倡符合社会需求的美德,但其本质仍属个人本位的伦理观。
  B.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即使菲薄社会的卢梭和标榜自由的穆勒,也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C.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少数人的努力往往可以促成社会变化,西方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
  D.当我们的青年创造出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新生活,人与人之间就将不再互相憎厌,而且.能和谐共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材料一第一段老子的话可知,道家偏重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一切任其自然,无为而治。
  B.材料一第二段综述了多位西方学者的观点,其目的是证明西方的伦理观是否定个人本位的。
  C.《红楼梦》中“夤缘复旧职”的贾雨村是朱光潜认为必须鄙弃且不该重用的一类人。
  D.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新旧杂陈、矛盾丛生,朱光潜、李大钊从各自角度发出吁求,提出解决的思路。
  3.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国“由内而外”的伦理观的一项是(3分)
  A.为政以德,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之道》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民族复兴,为什么要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社会该如何建立这种信任?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新青年”想成为“最勇敢的人”,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可以看见最细小的东西
  [美]雷蒙德•卡佛①
  听见院门发出的响声时我正在床上躺着。我仔细听了听,没听到其他的声音。但我确实听见了那个声音。我想叫醒克里夫,但他睡死过去了,我只好起身去窗口看看。硕大的月亮卧在环绕城市的群山上。一个惨白的月亮,上面布满了伤疤。就连一个傻瓜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人的脸。
  院子里有足够的光亮,我能看见所有的东西——草坪椅、柳树、两根杆子之间拉着的晾衣绳、牵牛花、栅栏和敞开的院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