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500字。

  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2024.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向来不相信诗是批评人生的,更不愿说诗是描写人生和自然的。这些全是立于旁观者的地位,专用冷静的头脑去解剖、比较、判断,他们的地位是外而非内的。至于诗人的态度正好与之相反。他固不以描写为长技,但也决不会只是批评。他决不会只去旁观,而是要同化一切,又为一切所同化的——这即是我所谓“人化”。总说一句,诗不是离去人生,而是以人生做他的血肉的。
  若说诗的目的是去表现人生,仍不免有语病,其实诗是人生表现出来的一部分,并非另有一物,却拿他来表现人生的——故我宁说“诗是人生的表现”。这不但是诗,可以推之于一切文学。
  真诗人的本领是什么?是把自己所曾体验的人生普遍的情感,明明白白、委委婉婉地在笔尖下写出来,去宣扬人世的光、花、爱。他总竭他的文学天才,使他的作品人人了解,人人感动,即不能遍于人人,也必是大多数识文字的人。若已竭他的才力,而大多数人终究不能了解,他决不肯视为当然的,必归罪于自己的无力,去想一个忏悔的方法,不如此,不成为第一流的诗人啊!至于或专以解剖刻画为能事,或借艰深的文辞掩饰其浅陋,这些作品无非读了使人受些不正当或过度的刺激,或竟不痛不痒的莫名其妙,虽有文字的仪表,却早已丧失了他的灵魂了。
  诗中最宝贵的材料是普遍的情感,异常的心灵现象虽不妨在诗中偶然表现,但其效率决不能如前者广大。可惜世人好奇心太甚,把真理颠倒过来了。他们总以为诗人必有了古古怪怪的“幻想”“神思”方成为第一流,却不知道诗人的伟大并不在他心境的陆离光怪,是在他能说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话。我并不说诗人没有特殊的“幻想”“神思”,我说真的诗人并不专靠着这个去擅胜场。虽在一时代有如此的现象,但在进化的轨道上,却已将成为过去了。 文学家——诗人自然在内——是先驱者,是指导社会的人,但他虽常在社会前头,却不是在社会外面。因为在社会外面去指导社会,仿佛引路的人抛游客们而独行其道,决是不可能的。在社会方面看,诗人自然是民众的老师,但他自己却向民间找老师去!人生是诗的血和肉,但现今的诗,有些离人生很远,有些只能代表局部的人生。我们应该挽回这个“离魂”的恶征,使诗国建设在真实普遍的人生上面。
  (编自俞平他《诗的进化的还原论》)
  材料二:
  中国现代新诗肇始于外国诗歌的冲击与启发,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性予以抨击与解构,另一方面吸收了外国诗歌中所特有的以“事”为中心的叙事性因子,从而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传统诗歌的诠释模式。
  现代新诗所形成的主要叙事传统之一,是与“人生”互为关联的传统,可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不应只用冷静的态度旁观人生和自然,而应竭尽才力去实现“人化”。
  B.第一流的诗人要努力让更多的读者读懂自己的作品,感动于自己的作品。
  C.诗歌无法表现抽象意义上的人生,需要有一个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D.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介绍的是“个人主义”,讴歌的却是“平民主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首诗如果只描绘自然美景或批评某种社会现象,那么这首诗便丧失了它的灵魂。
  B.诗人要向民间去找老师,所以第一流的诗歌要多用口语、俗语来表现普遍的人生。
  C.“个人”价值优先于“群体”价值,据此可知诗歌应表现具体的某一个人的生活。
  D.白话新诗人将“平民”阶层的内涵进行窄化,是为了沿用“为人生”的叙事传统。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平民主义”概念内涵的一项是(3分) A.郭沫若:我是不承认艺术中可以划分出什么人生派与艺术派的人。我认定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 B.叶圣陶:新文学要摄人间之真影,瞄准大众生存之境遇,以写实法为之,启读者评判之趣味。 C.朱自清:一切艺术的事业在于表现人生,艺术的最初目的和最后目的便是使生活进程的本身明白表现。 D.茅盾:革命文学作家们应该刻苦磨炼他们的技术,应该捡拾自己最熟习的人生事理来描写。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A.诗歌使用一组排比,形象地表现出旧社会农民真实而普遍的人生境遇。 B.诗歌的文辞明白晓畅,将诗人所曾体验过的人生情感直白地宣泄出来。 C.本诗吸收了以“事”为中心的叙事性因子,与传统诗歌的诠释模式不同。 D.诗人立足于劳苦大众,展现他们的生存状况,体现出强烈的为人生意识。 5.两则材料都讨论诗歌创作理论,在论述的具体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屈原(节选)注
  黄维若
  〔楚都南郢。(楚国都城名郢,但郢却不止一处。楚人迁都到何处,便将何处称为郢。屈原时代的郢都在今荆州近郊纪南城。见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第三章)宫城中的大殿很是华丽而宏伟。
  〔楚怀王坐于高阶之上的红漆矮榻上,其背后是凤踏神虎——凤头上长有鹿角的漆画大屏。众臣子立于阶下,其中有屈原,还有秦国的使臣张仪。
  楚怀王  ……众位臣卿,方才张仪先生说了,如若我们与齐绝交,与秦互为犄角,两国携手天
  下,将无往而不胜。你们意下以为如何?(见杨雨(屈原传),长江文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