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140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学情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2024.5
一、现代文阅读( 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为主,而以作为主体的作家的思想活动服从于客体。相反的,“与心徘徊”却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为主,而用主体去锻炼,去改造,去征服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把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起来,以物我对峙为起点,以物我交融为结束。
“随物以宛转”,强调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追随与顺从,也就是强调作为本原存在的物理境是创作的起点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诗人的创造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客观的世界。“物”,或者说“物理境”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是诗的创作链条中的第一链。诗人一定要以非常谦恭的态度,“随物以宛转”,长久地、悉心地在“物理境”中体察,而不是匆忙地拾取零碎的表象拼凑自己的世界,才会有深厚的根基。对此,古代诗论有丰富的论述。《礼记•乐记》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后来许多诗人都沿着这一唯物主义思路,反复强调创作之前的“身历目到”。“随物以宛转”还特别强调诗人在“物”或“物理境”面前应有的虔诚、皈服、归顺的态度。“宛转”者,即曲折随顺之意,要求诗人之“心”完全服从“物”的支配、调遣,要求诗人按物之原来的形体状貌如实地去体察和了解。
然而,刘勰深知,外物若不转变为心中之物,创作仍然是不可能的。于是紧接着“随物以宛转”,又提出“与心而徘徊”,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要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诗人如果只“随物宛转”,永久滞留在物理境中,就只能永远当自然的奴隶,那么他就只能成为一个机械的刻板的模仿者,不可能成为创造者。他眼中也就只有物貌,而不会有诗情。他最终也就丧失了诗人的资格。从这一点看,“与心而徘徊”比“随物以宛转”更为重要。所谓“与心而徘徊”,就是诗人以心去拥抱外物,使物服从于心,使心物交融,获得对诗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场效应。这一思想是刘勰反复强调的。他在《诠赋》篇中提出“睹物兴情”“物以情观”的思想。《神思》篇中又提出“神与物游”的说法,而在《物色》篇的“赞”词中又强调“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是对峙的,物理境与心理场是疏离的,“奴隶”与“主人”是对立的。怎样解决这种对峙、疏离和对立,由“随物以宛转”深入“与心而徘徊”,由物理境转入心理场,由“奴隶”变成“主人”呢?对此,中国诗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眼叫作“感”。所谓的“感”,不是单纯的感知,不是搜集材料,而是面对“物”的凝神的体察、体验。当然这种体察、体验可能是一瞬间的把握,也可能是长久的揣摩,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投入全副身心的审美的观照。这种观照越是深刻,从前者转为后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通过诗人之“感”这一道窄窄的门,才能进入“与心徘徊”的自由天地,转入心理场的纷然杂陈的世界,并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能够调动大千世界的“主人”。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物宛转”强调创作主体以本源存在的物理境为基础,也就是以物为主,心服从于物。
B.“与心徘徊”强调将外物转化成心中之物,使物服从于心,使心物交融,让创作成为可能。
C.“随物宛转”与“与心徘徊”存在矛盾,相较于前者,“与心徘徊”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
D.朱光潜认为美感不是科学的和实用的活动,我们应该以超功利的态度去看待欣赏客观事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作品创作前提是“生活”,创作者只有长久地、悉心地在“物理境”中体察,才会有创作的根基。
B.想要成为合格的艺术创造者,一定程度上需要创作主体将外物转化为心中之物,能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C.钟嵘和刘勰都强调“物理境”的重要性,在写切实情感时,都注重感物吟志、物之感人的情感客观化。
D.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都从美的个别性和普遍性两个方面对美作了自我的判断和理解,认为美是心的产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高适《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4.根据材料二的观点,选取《项脊轩志》中相关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