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00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黄平科
A课文鉴赏
于细微处见精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细节描写品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十分注意细节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一)人物情态细节 小说开篇写李小二看见两个来店里的人“不尴尬”:一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离开时,又“低着头”。两个“闪”字,一个“低”字,把人物鬼鬼祟祟的举动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为情节的发展布下疑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人为林教头的命运担心。
(二)人物动作细节 林冲为御寒卖酒,临走时,他取了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的门反上了锁;带了钥匙,信步投东……”卖酒回来时,“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草厅被大雪压倒,只好到古庙栖身,进得山神庙,“再把门掩上,”然后将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细节,把林冲办事谨慎、精细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让人知道,草料场的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致,而是人为放火无疑。“掇石头靠门”,为下文写陆虞侯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至于复仇时手刃陆虞侯等恶徒的动作细节,更是用墨如泼。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指出:“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疏不密,不缺不漏,不一片,不繁琐,真鬼于文,圣于文也。”堪称的论!
(三)景物描写细节 值得称道的是关于“风雪”的描写。写风雪,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沽酒时,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回到草料场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写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在草屋的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取毡笠子抖雪、白布衫“早有五分湿了”;坐下吃酒“把被扯来盖了下半身”。作者写草屋、写人物,都是在写风雪。风雪,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读者对林冲所处凄惨境遇的同情,预示着一场复仇的暴风雪即将到来!
(四)携刀带枪细节 林冲的反抗复仇,通过他买刀、随时不忘带上花枪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写花枪处不下七次,真是不厌其烦,不厌其详!这是有深意的。这样写,既符合林冲枪棒教头的身份,又表现了他的谨慎、警惕、细心的性格特点,更使后文写复仇杀死陆虞侯等人使用刀枪的情节不显得突兀,使故事情节肌理缜密,天衣无缝,合情合理。
(五)人物偷听细节 第一处是李小二的偷听。由于“不尴尬”的人是密谋害林冲,故听了半天,听不仔细。“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金圣叹)因为如果听得仔细,后文就缺少悬念,使故事情节索然寡味。如果什么也未听见,又不能引出林冲复仇的情节。第二处是林冲偷听。“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金圣叹)妙在侧面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