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590字。

  河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现代信息生产、存储、传输、检索等的综合平台,互联网不仅使公民个体的身体感觉与大脑思维活动得以大大延伸,而且大幅度超越地理空间与国家疆界的限制,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它跨越时空,将人类智慧紧密相连,打破现代社会的“原子”状态。简而言之,互联网的发明与创新使全球的时空距离缩小,大大方便了人类的全球性认知、交流与合作,在信息和即时交互领域首次把“地球村”从前瞻性的理念“落地”为切实的日常实践。互联网为人类生活与工作带来的这些便利令人振奋,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汹涌的暗流,需要我们不断警醒与提防。
  互联网技术及其构筑的信息平台、文明范式对现代社会的“塑形”效应是全方位的,互联网化的社会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单就互联网“塑形”下的现代媒介来说,它并非以往媒介功能的单维度扩张,而是用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深刻改变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储存、使用方式,进而重塑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与变革能力。这些新趋向,正在改变当下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也在不同程度上重塑现实社会的媒介文化以及文化生成的范式。由此,一些领域的基本逻辑以及社会关系进入了持续重塑的过程。互联网技术的要旨在于以共生、共享的空间和共创、共赢的平台来实现用户的多维参与和深度体验,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识别用户需求以实现精准服务。现代科技的复合式发展已使广大公众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简单消费者,普通民众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简短、快捷的方式传递到互联网空间中去,并与他人交换感受与看法,网络民意由此走进现实社会,呈现出对现实的干预力与影响力。明显地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强烈的交互性、体验性理念影响与重塑当代社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可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传统的阅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智能手机随身的时代,如何像从前一样静心读书,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善于利用者,也大多是在零碎时间里进行“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或“功利化检索”;至于那些不善利用者,则被各种程度的网瘾困住,迷失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里。阅读经典、深入阅读,对一些人而言,好像真的相当遥远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辩证地看。电子阅读也是阅读,网络浏览与搜索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手机和互联网,我们不仅可以获取海量的碎片知识,也可以真正地进入那些经典书籍的整体阅读。
  对互联网时代的个体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更需要多读经典,多读那些经过历史淘洗保留下来的精华。文学经典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支柱,带给我们诗性的滋养。我们还是呼吁更多的人回到经典中来——无论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还是纸本的形式。
  (摘编自傅守祥《在数字时代  坚守经典阅读带来的诗意》)
  材料二:
  受层累性特征的影响,从内容到表达,传统经典与当下多少有些脱节,阅读起来肯定不太轻松。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要指出,对于传统经典,从来就有着学者专业之学与大众通识之学的分别。对学者,“以古释古”“汉话汉说”,力求恢复经典的原始面貌自然很重要;但对大众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互联网将人类带人全新的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B.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交换看法,网络民意由此走进现实社会,并对其产生影响。
  C.传统经典能在人们不断地回溯中重新被认识,因而传统经典是一种有待发现和创造的资产。
  D.阅读经典时若有专家帮助或能借助新型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推进传统经典的大众化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与变革能力,进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
  B.传统经典是历史的留存,具有研究价值,专业学者力求恢复经典的原始面貌,这是当下经典阅读的重中之重。
  C.如果将传统经典看作封闭静止的存在,传统经典就丧失了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会被束之高阁,甚至会被销毁。
  D.阅读经典可以说是创造性的自我认知的内化过程,伴随着经典阅读与理解的完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找到自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方苞在《传信录序》中特别指出:“古之所谓学者,将明诸心以尽在物之理而济世用,无济于用者则不学也。”
  B.章学诚《文史通义》讲“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C.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赞美伯夷和叔齐,鲁迅认为他们作为诸侯继承人,“礼让逊国”是对责任和义务的逃避。
  D.葛兆光先生指出,儒家治世之作固然是经典,但佛教治心之作、道教治身之作及诸子百家,林林总总,也是。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现在越来越多人使用iPad或手机阅读,现代媒介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经典。
  B.纸质书本是占比第二高的常用阅读媒介,阅读经典主要以纸质书本为媒介。
  C.虽然传统经典有阅读难度,但人们常购买的图书中,名家经典仍属较受欢迎之类。
  D.在数字时代,有声听书开发了新的阅读方式,为阅读经典提供了新的可能。
  5.当下大众如何更好地阅读中国传统经典?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荣人家
  徐向林
  部队开拔了,准备上前线。
  刘老二到村口送别儿子时,拉着连长的手千叮咛万嘱咐:“我老伴儿去世得早,就剩下太荣这么个亲人,要是子弹不长眼睛,他‘光荣’了,你们一定要把他送回来。”
  连长安慰他:“大爷,放心吧,有我在,他不会光荣的。”
  不几日,一个消息传到了大刘庄:在盐南阻击战中,我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反动派残军两个师,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大伙儿人心惶惶,大刘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参军入伍,会不会在这次战斗中“光荣”了?谁都心底没数。
  直到战役结束,部队派人将十二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及十二块刻有“光荣烈属”的铝牌送到了大刘庄。每一张证书、每一块铝牌,都重若千钩,浸透了烈士的鲜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