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2430字。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目 录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2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茅盾)…………………………5
2、囚绿记(陆蠡) ………………………… 7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 9
4、*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11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写作——倾叶心声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 12
第二单元
5、孔乙己(鲁迅)…………………………… 22
6、一厘米(毕淑敏)……………………… 24
7、*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26
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27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写作——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31
第三单元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34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39
11、*大小猫洞(金克木)……………………40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41
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
写作——一一事一议……………………… 42
第四单元
13、致蒋经国先生信(廖承志)……………49
14、*给儿子的一封信(刘亚洲)………… 50
15、*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51
16、给布特勒的信(雨果)………………… 53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 55
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第五单元
17、茶馆(节选)(老舍)………………… 63
18、陈毅市长(选场)(沙叶新)……………65
19、*开国大典(节选)(张天民)………… 67
口语交际——漫谈电视剧………………… 68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
第六单元
20、秋水《庄子》…………………………… 78
21、*愚公移山《列子》…………………… 78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80
23、捕蛇者说(柳宗元)…………………… 80
24、诗词五首………………………………… 82
使至塞上(王维)
泊秦淮(杜牧)
无题(李商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写作——月光下的遐想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第七单元
25、《论语》十则………………………… 84
26、鱼我所欲也《孟子》………………… 86
27、*订鬼(王充)……………………… 87
28、*马说(韩愈)……………………… 88
29、诗词五首 …………………………… 8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滁州西涧(韦应物)
约客(赵师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 90
写作——写一篇学习小结
附录一:修辞知识 附录二:应用文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总体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二、具体措施
(一)关于阅读:
1.开放阅读,尽快学完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利用网络,浏览电子图书馆,将优秀文章印发给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2.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生字词有作业,会注音、默写。
3.关于语感培养的设想:
a.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
b.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
c.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
d.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
(二)关于写作:
1.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 。
2.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取互评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口语交际教学:
普通话朗读及发言。一次普通话朗读比赛。若干次讨论课或实话实说课。以学习方法、学校生活、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公德等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主题 。
(四)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1.硬笔书法作业:每日一篇,并督促学生学用结合,搞一次书法作品比赛。
2.手抄报:每月一期,搞一次展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3.流行音乐、影视作品讨论: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1.白杨礼赞
茅 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zhān) 开垦(kěn)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qián)滋(zī)暗(àn)长 无边无垠(yín)诸(zhū) 如 倦(juàn)怠(dài) 婆娑(suō) 恹(yān) 恹(yān)欲睡 丫(yā) 枝 虬(qiú)枝 参(cān)天 初融(rónɡ) 秀颀(qí) 地壳(qiào) 晕(yùn)圈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