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380字。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4.5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试题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常言道,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他的心灵。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②一个心胸(狭隘/狭窄)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一个心境犷达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如和煦的阳光,让人听了精神震奋。③言为心声,有不同追求的人,说出的话也不尽相同。④周敦颐身处官场时,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勉词,这是他(洁身自爱/独善其身)的追求;刘禹锡屡遭贬谪时,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宣言,这是他不甘消沉的追求;革命家陈毅频临绝境,赋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这是他对革命理想的忠贞不渝;袁隆平初离校园时,立下“不让百姓挨饿”的宏愿,这是他广济苍生的追求。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也)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只要一个人摆脱了思想的贫瘠、权力的束缚和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就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甲】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乙】心中的繁花盛放,言语的芬芳自来。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窥见(kuī)凛冽淤泥心境犷达
  B. 和煦贬谪(zhé)清涟精神震奋
  C. 频临消沉贫瘠(jǐ)言为心声
  D. 宣言束缚(fù)宏愿忠贞不渝
  2. 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狭隘洁身自爱但
  B. 狭隘洁身自爱也
  C. 狭窄独善其身但
  D. 狭窄独善其身也
  3. 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情绪低落”“道德修养”和“不甘消沉”三个短语的结构都不同。
  B. “这是他广济苍生的追求。”中的指示代词“这”指“不让百姓挨饿的宏愿”。
  C. “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一句的主干是“心境是繁花”。
  D. 甲句中“心境”“追求”是名词,乙句中“盛放”是动词。
  4.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句②中几句话形成排比,突出了一个人道德修养不同,其语言给人的感受截然相反。
  C. 句③言简意赅,既总结上文所讲,又引出下文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 句④引用了周敦颐和刘禹锡的诗句,语言更加凝练典雅,突出了人物的不同追求。
  5. 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始龀”“既加冠”“而立之年”“知天命”“今虽耄老”中加点词在古代都代表年龄,这几个词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 成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扶摇直上”等成语就出自其中。
  C. 我国古文中,“三”通常不是确指,而是虚指数目很多,“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连中三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都是虚指。
  D.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常用“社稷”代指国家。代指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1. D2. B3. C4. B5. A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心境犷达——心境旷达;
  B.精神震奋——精神振奋;
  C.频临——濒临,贫瘠(jǐ)——jí;
  故选D。
  【2题】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一空,狭隘:意思是指不宽阔,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狭窄:指宽度小,范围小;(心胸、见识等)不宏大,不宽广。句中形容“心胸”,用“狭隘”恰当;
  二空,洁身自爱: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独善其身:原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多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在此形容周敦颐身处官场,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使用“洁身自爱”;
  三空,但:连词表转折。也:表示同样。“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与“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表明语言同时体现出的内容,用“也”恰当;
  故选B。
  【3题】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C.有误,“一个人的”为定语,修饰主语“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谓语“是”,“心田的”为定语修饰宾语“繁华”,因此主干是“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是繁花”;
  故选C。
  【4题】
  本题考查句子语言特点。
  B.有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才能构成排比句。句②中两句话不形成排比;
  故选B。
  【5题】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有误,“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扶摇直上”出自《庄子??逍遥游》;
  C.有误,“连中三元”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三”为确指;
  D.有误,“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