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8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画范畴里,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黄宾虹先生在画论中表述,“中国画的渊源派别及其章法,必归之于用笔用墨,以植其基”,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
中国画的笔墨不是虚的,更不是空洞的。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刚劲挺拔、婉转顿挫在于笔的使用,浓淡干湿、水墨淋漓则在于墨的发挥。画家因为个性、天赋、学识,眼界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笔墨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有笔强于墨者,如倪瓒、沈周、弘仁;亦有墨重于笔者,如吴镇、龚贤、李可染。用笔过程中的顺逆、顿挫、轻重,缓急、偏正、曲直等变化,全从笔出。因此,从技法的角度来说,用笔总是首要的。陆俨少曾说:“所称‘墨分五彩’,笔不好,决无五彩之妙,关键还在用笔上。”这也点明了中国画以笔为主、墨为辅的笔墨关系。
南齐谢赫建立起“六法”的理论,把“骨法用笔”列为第二重要的内容。笔是中国画的骨干、是墨的筋骨。用笔好,“画成方能立得起”(华琳《南宗抉秘》),好的用笔,能够使画面的神韵、风采自然且有变化,这种丰富变化的“骨气”,自然是归乎用笔。要做到好的用笔,黄宾虹讲要在平、留、圆、重、变五字上下功夫。平如锥画沙,起讫分明,不平就会轻浮柔弱;留则是积点成线,笔意贵留,如书法屋漏衰;圆转如意,恰如书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如折钗股;重不是浊、滞,重如高山坠石、如万岁枯藤,如金重中而取其柔、铁之重而有其秀;八面出锋,顺逆兼施是变,融合古人之法而推陈出新也是变。
笔的变化是通过墨的痕迹来记录的,无墨也就不见用笔之妙,墨是为笔服务的。墨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泼,惜两字。泼墨用得好,画面就淋漓烂漫、见骨见肉;在适当的地方再间以惜墨法,泼墨惜墨穿插互用,正如古人所说,“汪滄泼墨,李成惜墨,两家相合,乃成画诀”,笔墨俱妙是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的基本准则之一。
中国古代画论主张“画乃吾自画”,强调画家本人要有创作个性,笔墨则是其艺术风格的真实流露。其中,“意境”是中国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中国画艺术来讲,笔墨等同于意境。中国画的意境,强调笔墨表现,使观者被笔墨营造的视觉形象感染。中国画笔墨没有程式化,它是画家个人作画的方法手段,是为表现意境,传达情怀。中国人讲阴阳、讲虚实,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意到而笔不到。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中。中国画是一个笔墨之体,笔墨是其最基本要素。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创新需要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各种养分,以生活为源泉,以笔墨为立足点,展现新的意境,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画的创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并发扬中国画固有的长处,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艺术样式,实现中国画独立、持续地发展,赋予中国画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既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也是中国画的志向。中国画艺术创作者需要下大功夫将技术升华到精神层面。如果没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作为保障,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摘编自王海勇《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
材料二:
比之笔墨,中国画还有更为普适的“意”的特质。
在中国画早期发展阶段,谢赫从艺术本体出发,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这一阐述本身就是评价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金标准”。郭若虚评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由此我认为,作为中国画传统审美经验的精神内核,“意”是最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笔墨对中国画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画家笔墨水平越高,其画作水平就越高。
B.笔和墨在作画中作用不同,一般来说,笔主要用于勾勒轮廓,而墨则用于渲染明暗。
C.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中。
D.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原始基因,是一种以传递物象内在精神特质为要、以形为径的创作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中国画的意境强调笔墨表现,笔墨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
B.材料一不但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还就如何运用笔墨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C.材料二认为笔墨属于材料和技法层面,“意”属于审美经验范畴,二者均为中国画最普适的特质。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南齐谢赫的绘画“六法”理论,目的都是说明自己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方薰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
B.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作品《寒江独钓》,展示了浩渺大江中有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营造了一种“清空寥旷,烟波浩渺”的意境。
D.弘仁的《天都峰图轴》中,山石大多用形似方形的几何体组成,疏密有致。在两块大石当中画了一些碎石和小树,给人以生动之感。
4.根据材料一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表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一层(第1自然段) ①
第二层(第2~4自然段) 分析了笔和墨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第5自然段) ②
第四层(第6自然段) ③
A.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③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B.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③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
C.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③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
D.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③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
5.就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认识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