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590字。

  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问答题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
  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梏至关重要的一步。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殷墟发掘取得了重要标志性成果。一是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甲骨文,使得流传于世的甲骨文研究有了科学的考古出土背景;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甲骨卜辞中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从而确证商代为有据可考的信史。二是殷墟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车马坑,以及考古发现的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区,更是以全新的面貌,为国人展示了现代考古学“重建国史”的显著成果和科学前景。由商代殷墟上溯追寻夏代,进而再对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进行考古学的探索。一系列史前考古的重大成就不仅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且还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科学普及,人们认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打开了一扇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和理论方法去认知中国远古文化来龙去脉的大门,也为重塑全民族的历史认知提供了可靠的知识源泉。
  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考古学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些重大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意义。”
  ④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考古学是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历史及神话传说来看,中国的文明史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大约少了1000年。
  B.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考古学,一开始就担负着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C.殷墟发掘所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既指出土的甲骨文,还指出土的青铜器、车马坑,及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区。
  D.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西北地区等各个区域内新的考古发现,使“黄河中心论”不再是讨论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可知,当民族的历史资料仅依靠神话和传说支撑,而缺少实证时,民族自信也会不足。
  B.从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中国考古学者以“重建国史”为使命,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向世人展现出古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系和发展脉络。
  C.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而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仅3000年,可见我国对人类发展史的历史认知大部分来源于考古,考古学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D.从刘庆柱的考古研究可以发现,如果没有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客观载体,历史研究者就不可能发现民族的“文化基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1933年,傅斯年先生作《夷夏东西说》,将五帝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概括为东方的夷族、商族和西边的夏族、周族之间的交流。
  B.1962年,夏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谈到,正是由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先人同汉族的先人建立了密切联系,才构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C.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作过概括:在距今5000~4000年期间,从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乃至长城地带,都陆续由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
  D.“马家窑文化的溯源地和核心实际上在临夏区域内,从青藏高原北部追溯史前文化脉络,临夏是最值得关注的史前文化摇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全涛说。
  4.文中画线句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论证考古学塑造了全民族历史认知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文本一 :
  请  戏
  陈德鸿
  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这时到城里请出戏,一二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成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
  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
  ①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