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4070字。
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从早期 PC 端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 读物,图文、视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 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 意义和语境“修辞”。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 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 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 “个性” 意义的 场所和条件, 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 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 的价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 趣味;B 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 乙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故而媒介作为经 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 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 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 但也绝不能乐观, 因为 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 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警 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 媒介。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反馈复杂的交互影响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它们之间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还关涉到审美、道德、意识形态、 价值观、话语权力及资本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阅读和接受经 典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并塑造人, 因此, 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永 恒主题。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结合,对读者而言无论是功用的还是娱乐的, 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自身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生存在意义的确认。从近期利用 问卷星所做的全国调查来看, 对于“您阅读和学习《红楼梦》的最大收获”一问, 10623 份答卷中选择 “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 占比 66.27%,仅次于 “丰富自己传 统文化知识”的 66.73%,由此可见对文学经典精神境界的追求,已成为阅读经 典最重要的动力和期望之一。
(摘编自李丹丹《新媒体视域下(红楼梦)传播现状及规律》)
材料二:
数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动性。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文本的 构成法——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叙事形式, 亦不再拥有相对稳定的意 义结构, 而是在互动的作用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参与、探索的叙事空 间, 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本的开放性内涵, 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不 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网络改变了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 这些传播方式的融合使《红楼梦》不只以 传统小说的样式存在。
B. 数字媒介使传统新闻文本封闭、固定的叙事形式变得不固定, 其意义完全由 用户动态生成。
C. 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 能以不同方式影响传播内容, 成为 传播内容的一部分。
D. 融合新闻允许用户支配悬停时间, 对界面信息深入探索, 使其可能突破经典 叙事中的时间限制。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用户在体验《黑人的命也是命》项目时, 可以在壁画地图的界面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类目, 查阅相应的内容, 这样的新闻呈现将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观点形 成。
B. 体验《亚运山水间》项目时, 如果用户点击 “西湖” 板块, 那么他将在体验 对应的场景游戏过程中领略杭州自然美景, 这样的感知模式将带给他独特的杭州 印象。
C. 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内驱力, 但在文学产业化过程中, 因资本因素带来的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趋向对此产生负面影响。
D. 材料一 “提供一种创造 “个性” 意义的场所和条件”, 与材料二 “为用户打开 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 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3. 结合两则材料,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媒介的 “修辞” 作用的一项是 ( ) (3 分)
A. 国产志怪类动画《神弦曲——猫儿与时光铃铛》在首支预告的动画场景绘制
中使用 AI 技术出图,其中三分之二的背景制作都使用了 AI 技术。
B. 抖音播放量超 1000 万的红楼视频合集有一部分涉及仿妆话题, 其中一条红楼 美妆视频评论就超过 10 万; 这种由媒体营造的精致化生活氛围吸引大众与之同 频共振。
C. 新华社推出的 AR 作品 ⟨ 天地工程 ⟩ ,允许用户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自由 移动、放大或旋转火箭, 自主体验火箭发射的过程, 使用户对科技强国有切身体 会。
D. “2023 北京国际设计周” 与天坛公园主办的天坛赏月直播活动, 在展示传播 新锐设计产品的同时, 融入古建、古乐与中秋之月的互动场景, 彰显文化与诗性。
4. 下列图表是关于《红楼梦》相关传播情况的调查。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 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3 分)
A. 从表一及材料一可知图文、视媒、声媒等多渠道传播方式, 使经典《红楼梦》 的传播变成文化产业链的一环,技术的便利带来了新的传播契机和可能。
B. 从表一受众了解《红楼梦》的渠道占比看, 占比最高为视频类, 说明在当下 短平快的整体传播背景下,视频成为人们获取相关知识时最受欢迎的方式。
C. 表二中有约一成的受众对传播现状不满意, 可见对于经典的传播, 从长远来 看, 新媒体传播方式前景不容乐观, 表一 “学校课堂” 占比低验证了这一点。
D. 从表二《红楼梦》当下传播现状的满意度来看, 近九成的受众表示满意, 可 见当下的媒介技术是人们可接受的, 体现了文学经典传播大众化的趋势。
5. 两则材料在论及新媒体传播的 “互动” 时各有侧重, 请简要概括。(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我挡住了什么
刘亮程
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 那些残墙上的土, 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 刮走, 让我看着心疼。我知道我无法 阻止——许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榆树移到屋前面, 把纷涌向西的一群羊迎头 拦住, 赶向东边河湾的草滩时, 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 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 流散与消逝。----
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至少, 我止住了我的心, 让它永留在这个村庄里。 我止住了我日渐淡忘的记忆——我自己不能留住的,我扔在风里。这个世界无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