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680字。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0道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淳朴(chún)     卓越(zhuǒ)   大庭广众(tíng)   微不足到(dào)
  B. 校对(xiào)     元勋(xūn)    契而不舍(qiè)   不可捉摸(zhuō)
  C. 疮疤(chuāng)   醒悟(xǐng)   苛捐杂税(kē)    妇孺皆知(rú)
  D. 愧怍(zuò)      亘古(gèng)   深恶痛绝(wù)   鞠躬尽粹(cu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卓越(zhuǒ)——zhuó,微不足到——微不足道;
  B.校对(xiào)——jiào,契而不舍——锲而不舍;
  D.亘古(gèng)——gèn,鞠躬尽粹——鞠躬尽瘁;
  故选C。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条万古奔腾的河流。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它____峡谷,翻过高峰,以____的泥沙推动着华北平原海岸线,也以“母亲河”的水源___出最初的文明曙光。黄河九曲,奔腾入海,以____的磅礴气势,塑造着整个民族的品格,也接纳了丰富多元的文化。
  A. 路过  沉重  滋润  百折不挠 B. 跃过  沉重  滋润  宁死不屈
  C. 路过  沉积  灌溉  宁死不屈 D. 跃过  沉积  灌溉  百折不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和运用
  第一空,路过:指人或事物经过某个地方;跃过:跳跃、越过障碍。这里描述河流穿越峡谷的动态,“跃过”更符合语境;
  第二空,沉重:形容心情、气氛等;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携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这里指的是泥沙在河流中沉淀累积,所以应选“沉积”;
  第三空,滋润:使湿润、滋养;灌溉:指河流对土地的供水行为。这里“水源”和“文明曙光”相联系,这里应选“灌溉”;
  第四空,百折不挠:无论受到多少打击也不退缩。形容意志顽强;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这里形容黄河的气势和民族品格,“百折不挠”更符合语境;
  故选D。
  3.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人自古对乡土饱含眷恋,于是,“乡愁”成为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回到故乡”是一种精神回归。③回到家乡,人们才能找到自我精神的源头和出处。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信思亲”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便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家乡的深情表白。
  A. 句①中的“于是”是连词,表示前后句是并列关系。
  B. “故乡”“家乡”是同义词,“异乡”是它们的反义词。
  C. 句③中的“才”是介词,强调了家乡对人的重要性。
  D. 句④中 “对”是副词,和“家乡”组合,表示对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A.有误,句①中的“于是”是连词,但表示的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C.有误,句③中的“才”是副词,表示条件,强调只有回到家乡,人们才能找到精神源头和出处;
  D.有误,句④中的“对”在这里是介词,表示对象,与“家乡”组合,表示“思亲”的对象是“家乡”;
  故选B。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