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70字。
《听听那冷雨》教案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石群英
设计指导思想
这是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文本,要求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呈现,学习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文学鉴赏的核心是探寻美——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因此,本课的教学流程便确定为:了解意境的特点,整体感知内容和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围绕重点段落,探讨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美。学生体验的方式主要是听和读。朗读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这篇文章虽然是从原文中节选的,内容仍然很丰富,围绕“雨”,写到大陆、美国、台湾,除了写“听雨”,还从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等角度写。正常教学应该安排两课时,公开课只有一课时又要求体现文章教学的完整性,所以采用了“资料链接”的形式,把相关的背景材料事先发给学生预习,课堂重点鉴赏“听雨”部分的意境美,而且截取文本中的最精彩的三个段落,以第5自然段的鉴赏为例,以点带面,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意境的特点,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2、能概括提炼鉴赏散文意境之美的方法。
3、能够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意境的构成和特点。
2、用朗读创造性地表现文章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投影Flash动画——南方春雨图,创设情景,深情导入:
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心里。听听那冷雨,迸溅出了半生飘泊的感怀,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意境。
1、今天我们一起鉴赏这篇文章的节选部分。预习了全文,你们觉得题目中的“冷”是否准确,能否换成“寒”“苦”等?请结合全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本文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而“寒”只能形容冬雨,所以,用“寒”不恰当。用“苦”也不恰当,因为“苦”,指愁苦、痛苦,更多地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而“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一个“冷”字把迷蒙凄冷的雨景与作者淡淡的离愁融为一体,构成了特殊的艺术境界,这就叫“意境”。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它就如同一幅画面,既有景,又融入了情,意蕴丰富,能激发人想象和联想。
那么读完全文,你觉得文章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