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100字。

  2024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模拟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串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②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
  ③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④可以说,文学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打开了辽阔的空间。
  ⑤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
  ⑥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即便鲁迅之后的乡土小说作家很少直接在小说中套用这种叙事模式,但以空间移动为表征的阶层流动和艰难的主体化过程,还是作为隐形的情结深刻地铭写在新文学作家的文化心理之中。因此,鲁迅开启的乡土小说和塑造的闰土、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在文学的现代化叙事中具有经典意义。
  ⑦在现代作家那里,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是附属于整个系统性的启蒙工程,对乡土加以再现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的一种否定;二是以诗化形式实现作家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乡愁便是对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一种回望和怀恋。其中,第一个层面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封闭静止的乡村是愚昧和贫弱的,而在乡土空间之外高悬着一个全新的、充满异质性的价值空间,因而离乡和进城成为乡村与城市结构关系的另一种呈现。从根本上看,这个价值空间是一个迥异于传统价值秩序的现代空间,其在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存在对深陷于传统的、闭塞的乡土空间的作家构成了极大吸引力。乡土的第二个意义层面由第一个层面延伸而来,投身于全新价值空间的作家虽然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但却很难在实际生活层面将抽象的价值经验化,于是他们转借浪漫主义的抒情形式来完成主体的自我认同,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呈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⑧此外,左翼作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春宝娘,其悲惨命运凸显出乡村阶级压迫的残酷。叶紫的《丰收》等小说,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农民命运的悲惨和抗争的悲壮,他塑造的立秋、福生等是乡土文学中颇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左翼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对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主题的呈现,成为解放区文学“革命叙事”的先声。
  ⑨乡土在上述两个意义层面之间不停切换,作家的主体化过程所依托的空间,就是这个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面目均已不再纯粹的乡土。这里的困境是,无论作家的主观意图如何,都无法将乡土从现代化或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剥离出来。因此,对乡土文化意义的再发现,不能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之外,汲取、转换都是对乡土的重塑,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乡土文学”的要求。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由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与世界现代化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脉络和特色。
  B. 在“现代性”的烛照之下,乡土文学对“乡土性”的认识和叙述,既可透视到“乡土性”的幽暗,也对“乡土性”有新的诠释。
  C. 乡土文学作家往往置身于现代时空为现代文明所塑造,时空落差使得他们对乡村的愚昧贫弱和凋败的认识更具深刻性和预先性。
  D. 对“乡土性”的怀恋是现代作家难以在实际生活层面将全新价值理念经验化并完成主体的自我认同而回望乡土世界的情感表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推动着乡土小说作家从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展开叙事,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B. “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维系了乡土中国伦常关系的稳定和坚固,进入现代以来,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已经不复存在。
  C. 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形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基本叙事模式,而城市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于其与乡村的结构关系中。
  D. 柔石、叶紫等人塑造的典型人物,凸显了乡土文学阶级压迫和反抗的主题,从而使乡土文学具有了不同于“否定”和“诗化”的特别意义。
  3. 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下列作品中的“乡土”,其价值取向明显不同于其他三处的一项是(   )
  A. 《蒲柳人家》中的北运河 B. 《哦,香雪》中的台儿沟
  C. 《阿Q正传》中的未庄 D. 《边城》中的茶峒
  4. 对于乡土文学,本文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
  5. 文章结尾画线句揭示了乡土与作家主体化的关系,请以鲁迅及其作品为例,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时空落差使得他们对乡村的愚昧贫弱和凋败的认识更具深刻性和预先性”错,根据“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可知,时空的落差只是使他们对乡村的凋败的认识更具预先性,而他们对乡村的愚昧贫弱和凋败的认识更具深刻性无从谈起,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船越走越慢
  徐则臣
  跟老鳖约好了,晚上出工,划船进小鬼汊。傍晚时分下起雨。
  整个行动组都出动了。我们停在可以用望远镜看清小鬼汊入口的隐蔽处,等时间慢慢往黑夜走。雨还在下,天地间都是水声。我们把船上的灯都灭掉,我看见老鳖在黑暗中掏出一只酒壶,拧开盖喝了一口。铁质的酒壶不知从哪里借来的光,温和地闪了一下。
  半小时后,我们摸黑往小鬼汊靠近。雨下得更大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