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560字。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4年4月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水有“四德”,曰: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因其至柔,甲      。一条江河从雪域高原出发,汇聚支流,穿峡入谷,点缀湖泊,蜿延大地,注入海洋,没有任何设计师来(规划/谋划)走向,却历经千万年,完成了万里全程的流淌。其间有起伏迭宕,有平缓舒展,更有激越高昂。②每一条流动的江河都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章。因其至容,乙      。③黄河走出冰川雪原,浩浩荡荡,一路穿贺兰,过阴山,绕吕梁,出太行,闯关夺隘,负重数千里,卸载于渤海之滨,才有了今天无比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水量富足的广袤平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发祥)地。因其至润,生命材质得以在脉管里运行,滋养万物生灵。④山因润而秀,人因润而美,玉因润而温泽,社会因润而和谐,遂得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试想,(即使/只有)生活高度富裕了,一个“失润”的社会又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幸福?因其至洁,丙      。一滴水从海洋蒸发,凝于雪域高原,再聚为河流,返回大海,全程不过几个月。自从地球出现液态水几十亿年来,水的大循环少说也有上百亿次了,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缀         雪域高原  起伏迭宕(dàng)
  B. 蜿(wān)延  激越高昂  浩浩荡荡
  C. 流淌         闯关夺隘  广袤(mào)平原
  D. 卸载(zǎi)   政通人和  安居乐业
  2. 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谋划  发生  即使 B. 谋划  发祥  只有
  C. 规划  发祥  即使 D. 规划  发生  只有
  3.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方能顺势而动,生命得以随之流布
  ②方能重归纯净淡水,生命得以永恒循环
  ③千万物质得以在水中完成生命历程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4.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缓舒展”“古代文明”“万物生灵”三个短语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B. “失润”与“湿润”读音相同而意义相反,用在句中令人耳目一新。
  C. “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中的指示代词“这”指“水的大循环”。
  D. “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这句话的主干是:水在流转。
  5.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用“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形容水的特点,用词典雅,言简意丰。
  B. 句②运用比喻,用“交响乐章”生动地表现出江河起伏变化的流动状态。
  C. 句③运用拟人,“闯”“夺”等动作将黄河奔涌向前 气势充分表现出来。
  D. 句④中的四个句子,既构成对比又形成排比,富有气势,突出“润”的重要。
  【答案】1. C    2. C    3. B    4. B    5.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起伏迭宕——起伏跌宕;
  B.蜿延——蜿蜒;
  D.卸载(zǎi)——zài;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
  谋划:筹划、想办法。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在此形容江河的走向没有被“计划”,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