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4880字。
202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即便不考虑《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成就,仅作为一部有众多的人物、精致的细节、含蓄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蕴的长篇小说,要在这一“舶来”的艺术样式——讲究戏剧冲突、时空高度浓缩的闭锁式话剧舞台获得呈现,也是一件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这一原因,百年来的《红楼梦》话剧改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提取原著情节和人物、与主线关联度较低的情节和人物则被删减或略去的“浓缩式”改编(如顾仲彝的《还泪记》);第二,自原著中截取一组相对完整、独立的情节或人物进行转化的“节选式”改编(如端木蕻良的《王熙凤》);第三,将原著分解为多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剧本的“系列式”改编(如赵清阁的《诗魂冷月》《雪剑鸳鸯》《流水飞花》《禅林归鸟》系列剧)。上述三种改编方式的产生,皆因为《红楼梦》小说内容的广阔繁复与话剧时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21年推出的喻荣军编剧、曹艳导演的全本话剧《红楼梦》试图用一部剧的篇幅去涵盖原著基本内容的构思是可贵的,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
全本话剧《红楼梦》时长六小时,在戏剧舞台属于“鸿篇巨制”。据编剧喻荣军自述,他对《红楼梦》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命数、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联”,所以“想将自然界中最规律性的春夏秋冬与人世间里无常的喜怒哀乐放在一起去结构剧本”。基于这一认识,全本《红楼梦》采用了以自然四季来串联剧情的方式,因为“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它可以是轮回,也可以有变化,但注定是要从春走到冬的,这是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从生走到死,谁也逃脱不了”。这一构思既与中国古典文学以自然景物比譬人生社会的美学传统相契合,同时也吻合于红楼梦“春风秋月总关情”的“四时气象”。
剧作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春夏•风月繁华”,其中包括“春•一群鲜活如蚁的生命”“夏•几桩阳光下的罪恶”两幕;下部为“秋冬•食尽鸟归”,其中又分为“秋•山雨欲来风满楼”“冬•忽喇喇似大厦倾”两幕。春夏秋冬的自然四季,即对应了贾府从鲜花着锦到运终数尽的历程。就各幕标题及实际内容看,剧中较为繁华的场景基本都被安放在了“春”中——该幕头绪繁多,给人以次第展现精华场景的“连台本戏”之感;而到了“夏”,则主要是一种类似《雷雨》的郁热氛围,“几桩阳光下的罪恶”是其内容的主要着力点。相对而言,下部“秋冬”在故事的连贯性上有所改善,剧作头绪单纯,“食尽鸟归”的总标题与其下属各幕的情节内容与场景气氛也较为协调。
客观地说,剧作这样的安排单从情节角度看不无缺憾,这一点我们只需与原著对照即可知晓:在作为“春”的第一幕中,剧作除设置有黛玉进府、宝黛钗初会、送宫花、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太虚幻境、二玉共读西厢等发生在小说前二十三回的情节外,还跳跃性插入了原著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才出现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及贾母设宴的情节;而在作为“夏”的第二幕中,安排的却是原本发生在原著第三十二回到第三十七回的金钏投井、宝玉挨打、海棠结社等情节,原本出现于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也被向后“挪移”至第三十七回“海棠结社”的场景中。不得不说,这样的“重组”对于原著人物精微细致的情感和小说浑然天成的结构,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
然而,从剧作立意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又无可厚非,尤其将黛玉葬花置于海棠结社的场景中并以之作为上下两部的分界点,是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与话剧都是中国本土的艺术样式,因各自的特点不同,而给改编带来了挑战。
B.话剧很难完整再现《红楼梦》原著内容,编剧只能抓住人与无常命运的关系来构思。
C.全本话剧以自然四季串联剧情,既对应贾府由盛而衰的历程,也契合中国美学传统。
D.全本话剧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突破以往传统的改编形式,更在于它对原著主题的丰厚。
2.根据材料内容和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另境的《红楼二尤》集中演绎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剧人生,属于对《红楼梦》原著的“节选式”改编。
B.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一情节被前移,与元妃省亲等从不同角度展现贾府的盛世欢乐,丰富了“春”的内容。
C.将《葬花词》《芙蓉女儿诔》中的诗句融合到一个场景,悲悼对象由单一变为群体,这一改编符合原著主题。
D.全本话剧以绣凳的“撤”与“抢”,象征众姐妹青春的逝去及其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对原著的创新设计。
3.作者认为全本话剧黛玉葬花这一情节的“挪移”极具艺术表现力,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把葬花这一悲情事件置于海棠结社的欢悦场景中,营造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效果。
B.舞台表演区前景与背景的对比呈现,更加凸显了宝黛的情感共鸣及宝玉的深重忧虑。
C.最后一幕中众女儿在追忆美景与吟诵判词中离去,与宝玉吟诵的“葬花”诗句呼应。
D.把“葬花”设为笼罩全剧的总体意象,意在启迪人们对人生局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4.编剧喻荣军认为:话剧《红楼梦》首先是话剧,然后是《红楼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