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10字。

  2023级高一年级教学测评月考卷(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的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中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还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中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摘编自王澍《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有删改)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筑的自然之道包括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等内容。 B.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传统并非完全不同,只是有一些决定性的细微差别。 C.中西方建筑学都需重新向传统学习,传统曾经都是生态的,现在则都不是。 D.崇尚“自然”和顺应生态环境的建筑法则,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价值观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可见必须在新的现实中来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B.无论建造与自然相似世界的中国建筑传统还是以简明空间区隔方式将自然与建筑区别开来的西方建筑传统,都意味着危险。 C.传统建筑技艺掌握在工匠手中就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传统就会必死,传统一旦死亡,便会导致我们的建筑没有未来。 D.建筑寿命短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这都是因为建筑师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没有绿色建筑发展观而导致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地有一尊几百年前的数百米高的巨人石雕,石雕沿着大山的山体走向趋势雕刻而成,体现了征服自然的精神。 B.某地有一处古建筑群,隐没在苍翠的山林之中,贯穿山林东西,绵延数公里,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 C.某地的一处百年前大教堂,由国外建筑师设计,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充溢着与中国传统建筑不同的独特美感。 D.某地推倒一处即将坍塌的古典建筑,考虑到现代群众的欣赏需求,舍弃建筑的原材料,改用现代材料,尽显现代美。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空白处的补充完善,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指出“当代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 B.②处提出“追求自然之道的对策”。 C.③处指出“要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 D.④处指出“需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观”。 5.某地是曾子故里,要在城郊的河流中心小岛上建造一处市民文化公园,请你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