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600字。
古诗词诵读《 书愤》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二、选择类
2.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然而,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等人的模仿,《红楼梦》香菱的摘句,无数书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选本还是摘句,清末以前的读者偏重陆游咀嚼出日常生活滋味的诗歌,就此造成了陆游是“老清客”的印象。
B.从陆游开始,文人们的诗歌创作中才有了“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气概和心情,有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凌云壮志。
C.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在他的作品集中,每首诗歌无一例外地表明了他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
D.陆游认为《西昆酬唱集》那种无一字无出处的创作方式,是诗歌创作的穷途末路。刘克庄赏识的正是陆游的这一观点。
4.依据本文,下列诗句不能体现陆游“拜鹃心事”的一项是( )
A.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B.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5.下列关于陆游诗歌的创作特色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陆游有着广泛的阅读面,善于用典故,却又不推崇多用典故。
B.陆游在诗中寄寓了投身沙场之志,与杜甫的诗歌意境相吻合。
C.陆游在早期诗歌创作中一味追求文辞华丽,以对偶工致著称。
D.陆游认为只有体验过丰富的现实生活,才能创作优秀的诗歌。
四、小阅读-课内
6.选出对陆游的《书愤》一诗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B.首联写他回顾往事,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C.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