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660字。
2023-2024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取代“落叶”。“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词》)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落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唐玄宗痛失所爱,迟暮帝王的那份衰老、孤寂、凄凉,也在满阶落叶之中了,此处也不能有“木”的坚强挺立,只能有“叶”的孤苦无依。
李白的《秋风词》里也有落叶:“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辗转难安;若用“木叶”的话,因“木”对大地的牢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诗境的。
不必再举了,“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
材料二: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认为,“落叶”,者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一般委顿于地;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 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 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D. 材料二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中也能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认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而“木”给人黄色的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B. 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
C. 材料二认为,一些含“木”的词语,如“乔木”“山木”等词儿,已约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D. 材料一认为,“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3. 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 )(3分)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 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4分)
5. 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结构上的异同?(5分)
(一)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顽石之歌
管桦
我在高举着现实并且预言着祖国幸福和庄严未来的时刻,在行进的路途中,曾到曹雪芹隐居过的北京西山,作了片刻停留。
我邀了我的灵魂,在深谷中古老的岩石间荒废的羊肠小径上追寻这位伟大作家心灵的足迹。阵雨刚刚停息。远处横迤着红色枫树的山峦,仍在茫茫烟雨中。近处,只有几片云残存在明亮的天空里。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云雀像是曾经常常在这里闲游的《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放怀一切地高歌自己的“顽石之歌”。
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而你的音调包含的是那么复杂那么多样,是不是已经全部为人们所领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