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770字。
8.2《小二黑结婚(节选)》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其文化根基具有鲜明的乡土属性。一直以来,乡村题材都是历代文人作家创作的主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村题材作品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铁凝的《哦,香雪》,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一部乡村题材创作史简直就是半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众多前辈作家为当代乡村题材创作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写作经验。例如,鲁迅与“五四”乡土小说家自觉将风土人情与人物刻画有机融合,在兼具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叙述中寄托作家的乡愁乡恋与文化批判;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性灵派”作家则有意识地将浪漫因子、诗化风情和抒情传统融入乡土叙事之中,凸显乡村人性中特有的韵味与神采;以赵树理为典范的新中国农村生活题材创作者坚持文艺大众化的创作方向,吸收民间文艺元素,以质朴明快的现实主义笔触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塑造出历史变革中鲜活的农村新人形象。
这些作家提供的经典文本范式,也可能成为当下乡村题材创作的桎梏,形成写作惯性。我们既要从伟大的文学史传统中汲取力量,同时也要警惕“依葫芦画瓢”的做法,要用双眼去洞察今日乡村的巨变,用双脚去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灵去感受当下农民火热的内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围绕脱贫攻坚,反映农村变革的新时代乡村现实题材创作应运而生。《金谷银山》《经山海》等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以普通农民和基层扶贫干部的生活工作为线索,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成功塑造出一系列气韵生动、鲜活饱满的时代新人形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乡村现实题材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予以足够重视。一是主题先行式的政策图解。文学是一种“寓于形象的思维”(别林斯基语),其主题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来。当下一些乡村题材创作者背离形象思维的规定性,随意支配人物、安排情节,致使作品流于概念化、公式化。二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书写。一些作家以游客的心态走进乡村,自认为到了、转了、看了,就了解了乡村,熟悉了农民,其实“深扎”得还远远不够。三是消费主义式的猎奇化、景观化叙述。这种创作倾向在网络文学中比较明显。一些作家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采用极端化的叙事方式,将乡村塑造成一派“田园”或“荒原”景象,以此来吸引眼球或赚取流量。这些做法,都无法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强调:“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去,但走进去不是单向的观看。作家不是游客,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牧歌或挽歌的方式,猎奇化、景观化的方式,都不足以表现中国乡村的全貌。”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农耕文明影响,乡村题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作家创作的主流。
B.现当代作家提供了乡土文学的经典文本范式,某些作家可能因此脱离生活。
C.主题先行违反思维寓于形象的创作规律,使人物、情节无法表现主题思想。
D.在继承的基础上摆脱思维惯性,便可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等,塑造的形象就会更符合所处时代的特点。
B.为吸引眼球赚取流量,将乡村夸大为“田园”或“荒原”,必然违背客观真实。
C.牧歌、挽歌、猎奇化、景观化的表现方式,背后是作家单向,游客式的观看方式。
D.将人与人民的文学,宏大与个体的叙事辩证统一,可使“新人”塑造得更典型。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拿出反映时代巨变的文学表达,需要作家深入到生活中去,多角度地了解生活,以客观真实地呈现生活的全貌。
B.众多前辈作家的优秀作品为当代乡村题材创作提供了经验,也限制了当代作家的发展,因此当代作家要突破桎梏。
C.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家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多向度深入了解农村,拿出反映时代巨变的文学表达。
D.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是当前至关重要的文学课题,作家需融入新时代、熟悉新乡村、塑造新农民。
4.请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5.目前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的主角并非农民。以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为例,有的讲述退役军人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有的讴歌扶贫干部扎根基层一心为民,还有的反映大学生村官在偏远山村的倾情奉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用于小说,是指小说内部蕴藏的牵引力,是一种可以扩张和延展的力量。小说研究者和阅读者都能琢磨出张力的深意,但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小说张力的奥妙所在。
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只是有大小、强弱的差别。一般而论,越是好的小说越有张力。打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现它的张力。小说的张力牵引着读者的神经系统,使读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感知小说的艺术样态,在读者的个人经验与小说文本之间,实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