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73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8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⒉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史的演变就是一部美学范畴史。《说文解字》讲:“韵,和也。”“韵”本义为节奏和谐的意思,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标准。“韵”的美学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和乐论书论画论中。比如《世说新语》里的“风韵”“神韵”之说,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至宋代,尚意书风兴起,人们愈发追求美感的含蓄性,而意和韵多有相同性,于是便把“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韵”也成为时人的主要审美趣味,进而在宋代美学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在宋代,“韵”不仅是艺术品评中一个重要概念,如神韵、气韵、雅韵、韵味等;亦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概念而存在,是对主体良好审美体验的褒赞和形容。宋人谈文论艺莫不以“韵”为标准。苏轼以“韵”品评诗文,表现为对作品和创作者人格的双向关注。黄庭坚视“韵”为一种逸出常规之外、满溢生机的创造精神。其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肯定“韵”乃“和”之美,认为“韵”是在受制于“技术”与“法度”的基础上,艺术家对作品表现得张弛有度、驾轻就熟的状态,其特点是含蓄内敛、“有余意”。其实宋人论韵,其美学内涵不止于“余意”,而是一种不同于前代之“韵”的新兴审美理想,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而下美学内涵。它圆融不同风格之美,并非浅显直白,而是平中见奇,体现着宋人的生命精神。
(摘编自沈佳钰、刘毅青《宋韵:宋代美学的文化肌理与现代意义》)
材料二:
“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近年来,从审美范畴到历史文明视域,虽然学界对“宋韵文化”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对其确切内涵和深层意蕴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宋韵文化的解释路径需要综合两宋文化美学、精神价值和物质形态的三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对其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
B. 宋代“意”“韵”概念合二为一,“韵”成为宋人的主要审美趣味,占据了宋代美学的突出地位。
C. “韵”概念一直是孤立的艺术审美经验与评鉴,直到张节末提出“宋韵”概念才有所改观。
D. 宋代特殊的外部环境促成了士人突出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也是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苏轼关注到了诗文作品和创作者人格两个维度,超越了黄庭坚和范温等人对诗文的单向度理解。
B. 在宋代,“韵”是对主体良好审美体验的褒扬,能用“韵”来评价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佳作。
C. 宋代的多项科学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
D. 只有把握好历史与当代、局部与全局这两层关系,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从美学维度理解宋韵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哲学富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赋予了宋代美学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
B. 宋代的山水画善用水墨,擅长留白,让画面保持一种清明和空灵,几条疏枝便可成画,多一枝为多,少一枝为少。
C. 宋代的书法讲求一个“意”字,读者可以在宋人的书法里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自由、或潇洒的感情。
D. 宋代的插花不仅讲究色调,还讲究品性,向往隐居的人喜欢菊花,爱国人士选择梅花,从商之人倾向牡丹。
4. 材料二为什么强调要对宋韵文化再认识?请简要分析。
5.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其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应该是对“韵”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
B.“宋代‘意’‘韵’概念合二为一”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是宋代将“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并没有将“意”“韵”概念不二为一。
C.“直到张节末提出‘宋韵’概念才有所改观”说法错误,张节末是对“家蒲”进行评价,并没有提出“宋韵”概念。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