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810字。

  2024 年高三保温卷(二)
  选做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 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 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 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 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 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 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 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 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 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 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居生活在此时 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 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 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 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 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壇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 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 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 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 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 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 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 “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   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   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 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 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 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 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其中的 “亭榭”与“渔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的场景及活动,确是“真山水”的标准。《林泉 高致》又说道,山上架栈道,水上通舟楫,是山水“入画”的标准。由此可见,“山水”是 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园林经历了从圈地、祭祀到成为文人生活布景、观照对象的发展过程,兼有实用意义和审 美意义。
  B.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 ”来统摄“器 ”,用之于我国古典园林,“器 ”即“诗情画意 ”,
  “道 ’即“ 园林 ”。
  C.“ 山水 ”指的是“有山有水 ”的环境特征,可体现出一种对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 的态度。
  D.园记作为园林的文字记载,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它能用文字呈现园林意象,展示 园林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之语,这是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观念 的生动例证。
  B.中国园林艺术“诗情画意,山水精神 ”的审美追求源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画观念,到 南宋逐渐成熟。
  C.宋代山水画论非常重视绘画中意味的表达,特别是“ 山水 ”观念,而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 得无足轻重了。
  D.中国的园记,记载造园技法的不多,通过文字传达山水园林观念的居多,是因为具体营造 技法很难描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秋天赏荷听雨的绝佳处,其意境源自李商隐 的诗句“ 留得枯荷听雨声 ”。
  B.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有“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 ”之景,王羲之曾邀友人在此 集会,行“流觞曲水 ”之雅事。
  C.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夺天工》,受其影响,日本许多园林 建筑的题名仍沿用古汉语词汇。
  D.王维的辋川别业,因地而建,依山临水,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版“集住宿、餐饮、采摘、垂 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 ”。
  4.根据《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下列选项最符合其层次推进顺序的一项是(3 分)(  )
  ①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赐与水曹郎。
  ②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③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5.下面一段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请结合文本中 提到的古人的园林理念,谈谈你对宝玉这段话的理解。 (6 分)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 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 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 ”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 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 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 阿三 ”,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 ”我们从此就呼她三 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