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430字。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不仅是人所创造的外在于主体的对象,它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文化自强”写入了党的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以新的文化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要实现文化自强,首先需要明确党中央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究竟什么是“文化自强”?
  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是提出实现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愿景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在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所生发出来的必定是更加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文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基础的不断扩大,更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总体性跃迁,经济越是发展,就越需要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助力,脱离文化进步的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实现文化自强的社会发展愿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唯物辩证法在文化领域的自觉运用所诞生的理论成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实践成果。而且,文化自强是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两极对立心态的钥匙。
  文化自强概念本身具有多重意蕴。“强”作为形容词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动词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持续性。“自”作为一种来源指向,所表现的是中国具体实际,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动因,所指向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尤其指向的是突出民族特色、走自我文化发展道路;作为目的指向,表明了文化自强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人民自身。此外,“自”也同样包含着将自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深刻哲学内涵。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其文化也应是越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因而文化本身是以人为目的的。
  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文化自强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实现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达标”的过程,与此相反,文化自强是一个发展的、生成性的概念,而这种发展与生成需要文化创造来实现。具体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要求;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根本保障;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提供价值指向;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产生不竭动力。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为文化创造的进行确立一些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文化创造的方向提供指引。具体来说,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坚持好以下价值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导向;坚持深入群众的文化创造方式;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文化创造目标;坚持文化创造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保持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张扬个性与倡导集体;大众与小众;教育性与娱乐性;民族性与世界性。
  (摘编自邹广文、华思衡《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
  材料二: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提出新的文化发展愿景已经是必然需要。
  B.实现文化自强不是一个直接“达标”的过程,因此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创造的相关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文化自强彰显文化自信,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发展。
  C.材料二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周国平:“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
  B.木心《文学回忆录》:“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
  C.曲道奎:“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
  D.王蒙:“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丘山  凸凹
  罗秋山睁开眼时,被强光刺了一下,视神经强烈地膨胀,很疼。他轻轻地揉了揉眼皮,小心地往脚下张目,就看到地毯上躺着两个人,一胖一瘦。正是两个从京城来的批评家。
  昨天晚上喝酒的地点,是在罗秋山开的“小丘阁”。
  小丘阁的名字,用意浅显,是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化”来的。本想用“丘山阁”,但他觉得,这大而无当,太有励志的味道,反而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