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530字。

  《将进酒》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两句话“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用“        ,        ”两句表达人类的存在绵延久长的哲理。
  (3)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用高度自信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令人击节赞叹。
  (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写诗人通过梦境跨越时空、回到故乡后,在梦中看到的昔日的熟悉场景。
  二、句子默写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2)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
  (3)                      ,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志”?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总之,属于精神性范畴。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言志”在先秦前后成为了诗歌共识,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B.材料一作者认为情与志不同,存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因而志比情更重要。
  C.“诗言志”指写记忆,做记录,也包含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等崇高的内容。
  D.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催生了站在“民间立场”、充满“诗意”的“口语诗”。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志”的理解,许慎认为它是意愿、思想等意思,孔颖达认为情志是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B.郭店楚简认为道始于情,而材料一作者认为道超越情,情感只有加以控制、疏导、才可能上升为“道”,并最终转化为精神。
  C.《卫风•氓》的例子印证闻一多先生“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的观点,说明早期的“诗言志”是指用诗来记录生活。
  D.材料二中通过对《作品52号》和《我爱这土地》两首诗的比较,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抒发的“志”与其他三项内涵不同的一项是(    )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材料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举例简要说明。
  7.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新诗”如何实现“诗言志”呢?
  四、混合默写
  8.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各题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2)《老子》表达“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3)               ,但愿长醉不愿醒。……陈王昔时宴平乐,               。《将进酒》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