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70字。

  6.1《老子》四章 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请为下列句子断句,在需要断句的字母上画“/”
  彼A法B明C则D忠E臣F劝G罚H必I则J邪K臣L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民”意为亲近安抚民众,与《大学之道》“在亲民”的政治目的完全一样。
  B.“性”与“道”,文中可以互相解释,指君王治国的本质性规律与方法。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毫末”与“明不足以察秋毫”的“秋毫”意思相近,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3.下列句子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知不可使谋事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B.其脆易泮            曰余食赘行
  C.士不可以不弘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若火之始然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下列句子与文中“乱弱者亡,人之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朝闻道,夕死可矣 D.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认为治理国家而迷信龟卜占筮、依恃大国或赏罚失当等做法,都是治国邪术,法治大敌。
  B.选文(二)“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可以体现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
  C.选文(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要注重积累,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观点一致。
  D.选文(一)善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证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选文(二)善用比喻、对比方法,揭示圣人治民之道。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入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