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10字。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梳理典型事件及其表现的人物喜看稻菽干重浪。
2. 分析多角度、分层次的报道特色。
二 情景体验导入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部回房R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 、[背景回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 1930-2021),中国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历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获授“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他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实验。1970年,他将其助手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简称“野败”)作为“三系”配套的突破口,经过恢复系筛选的全国性协作攻关,于1973 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配出一批强优势组合,研究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制种和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良种提高 20%以上,带来了水稻育种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在中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惠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继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之后,他与人合作又培育出了技术更先进、产量更高的超级杂交水稻,因此获得了 1981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其后,他又获得 1985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质奖章、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世界粮食基金会授予的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感动中国》2004 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辞: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