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80字。
9.《说“木叶”》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
1.下列关于课内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戏剧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的舞台艺术,戏剧的三要素为舞台说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
C.文学评论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评价的研究活动或文章样式,林庚的《说“木叶”》属于其中的诗歌评论。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究天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春秋》为本,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青蒿素》中屠呦呦团队接受了对抗疟疾的重任,收集几千个药方,并从中进行挑选提取,为保证药品安全性,更不惜以身试药,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担当。
D.《说“木叶”》能够从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规律,主要阐述了“木”在诗歌中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是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6.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几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