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21张,教案约2100字。

  彭泽二中高一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稿
  主备教师    王平     2024 年  4   月  18   日  星期 四    
  课  题 说“木叶” 课型 二次备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把握关键概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结构。
  能力目标 探究“木叶”内涵,解读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情感目标 提高诗歌阅读欣赏能力,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 学 重 点 把握文章关键概念 培养探究精神学习
  教 学 难 点 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学法
  课 前 准 备
  教 学 课 时 1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代表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
  三、文体常识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四、教学过程
  1. 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找出文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明确: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2. “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诗人却更钟爱于“木叶”“落木”这些词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1)第4段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第6段
  ①“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3. 请同学们梳理课文脉络,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1-3)发现问题:诗人钟爱“木叶”
  (4-6)分析问题:单纯性:含有落叶的因素
  暗示性:暗示颜色(微黄、干燥)
  (7)总结问题:一字之差,相去万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